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西方瓷器的美学特征差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中西方瓷器的美学特征差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西方茶文化差异和相同点?
东方人讲究茶道,西方人饮茶也有一套礼数,如要使用滤茶器,倒茶要至杯中至四分之三满。
中国茶是品其最纯正的茶香,不会在茶中加任何调味品。西式茶则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要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
东方人喝茶并不一定要求要有茶点,但西方人喝茶常伴有茶点,最常见的有苏格兰奶油饼干、维多利亚松糕、松饼。
中西瓷器传播意义?
中国的陶瓷文化对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几个特别沉溺于瓷器收藏的国王(瓷痴),这种上行下效的影响,对于风行欧洲的巴洛克风格和以后的洛可可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就是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他文韬武略、以有钱著称,但迷上了中国瓷器后却国库频频告急。凡尔赛宫装饰基本都用了蓝白二色(也就是青花的颜色),1670年路易十四下令为自己的以为宠妃建造了一座“中国宫”里面摆设的全部是中国的瓷器,可想而知,这一宫殿的瓷器价值之大难以想象。路易十四在1700年1月7日,为了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在凡尔赛宫举行了盛大舞会,他自己身穿中式服装、坐着一顶八抬大轿入场,引起巨大轰动。这是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一个缩影。欧洲社会对于中国的神秘文化崇拜达到了巅峰。
相同图案的外销瓷多吗?
海上,陆上丝绸之路,从汉唐以来,日加益盛,明清以降,大航运越加发达,为中国的出口开辟了更深远的空间。瓷器本来就是国粹,18-19世纪,欧洲宫廷贵族无不以拥有中国的瓷器为荣,甚至乎法国宫廷几乎耗费了大半国库来购买,订烧中国瓷器。于是,各种品种的瓷器百花,齐放,各自辉煌。青花,粉彩,单色釉等等皆大放异彩。图中盘属于粉彩花卉,也为欧洲各国贵族宫廷所珍重。时至今日,在异国他乡,它们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所以,此类外销瓷当时也是很多的。
明清是景德镇瓷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其瓷器外销最为兴盛的时期。随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东西方各条新航线不断开辟,使中国的陶瓷外销也进入到全球化的时代。明清景德镇外销瓷,在带来经济交流的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东西方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审美观念,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通过瓷器这个载体,各种纹饰图案丰富多彩,还有的按客户要求设计纹饰。因为是批量生产出口。相同图案的量也就很多。
外销瓷器的价值大不大呢?你怎么看?
外销比较容易上手,好过你买瓷片,适合初级玩家。外销也有定制精品,但市场上不多,讲真的也没什么人懂,感觉老外更懂一点。一些定制的外销瓷器款都是英文字母缩写。外行都看不懂。内行也没几个懂。
所谓的外销瓷,就是根据国外特别是欧洲人的审美标准定做的瓷器,这些瓷器查杂着中西文化,从器形纹饰都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差异,也不是本土文化,但无疑是中国制造,从收藏审美角度看,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精美,收藏价值更胜一筹。
感谢邀请,手打原创。
外销瓷主要是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那个时候主要输出的是文化,产品并不是很多,也不丰富,附加值虽大,但是出以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状态,如果这时候有外销,主要是讲陶器,那时候还没有瓷器,我们称古丝绸之路,这时候的商品,主要体现在文化气息和各国的风土文化。
第二阶段,从明代开始,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把中华这种文明及文化通过丝绸和瓷器,向世界广为传播,特别是瓷器,一度风靡欧洲,成为皇家及上乘建筑必须的珍藏品,由此才产生了***战争。
随之***战争后期,随着通商贸易壁垒的打开,大量的订单外销瓷由此产生,外销瓷它的属性是商品,做工基本上批量式的,缺之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稀缺性,特别是来样定制的更是缺之艺术的原创及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故此,外销瓷属一般商品,价值远远低于同期的艺术品。
(图一 丝绸之路,图二 郑和下西洋,图三 外销瓷)图片来源网络。
外销瓷大致分三个时期,一是清代乾隆年以前的,这个时期的瓷器,分日用品和观赏瓷器两种类型。有较大收藏价值的是精美的瓷器为好。比如乾隆年间就有很多精美的外销瓷,值得收藏。第二个时期是晚晴到民国,大多是观赏瓷器,特点是画风中西合璧,大红大绿大紫,以广东口岸绘画烧造为主,世称广瓷。这个时期的瓷器大多是普品。价值普遍不高。第三个阶段是解放后五六七十年代的出口换外汇产品,俗称五六七。目前,这个时期的东西一般价格高于民国时期。
御用瓷器珐琅彩有哪些基本特征又为何价值如此之高?
御用珐琅彩瓷器主要出现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个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在结合了外国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了符合中国人审美的精美绝伦的珐琅彩瓷器和珐琅器。由于制作工序繁浩,使用材料珍贵,所以一直以来市场价都居高不下,就算在当时也只有皇室和社会上层才使用得起。
珐琅彩瓷器又称为“瓷胎画珐琅”,是在国外金属珐琅器的影响下移植到瓷胎上而形成的珐琅新品种,十分具有中国特色,为中国所独有。清代康熙晚期,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珐琅作坊,引进外国的各种珐琅彩料和珐琅画技艺,烧制瓷胎后再画上珐琅釉料,称为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制作精美,胎质细腻洁白,釉面晶莹[_a***_],色调明快艳丽。常见有红、蓝、绿、紫、白、墨、胭脂等,少见以白地画珐琅,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这一点远非其他瓷器所能比的。由于珐琅彩瓷器作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器,所以制作量极少,而且生产历史只有康熙、雍正及乾隆中期不过40年时间,存世量极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如今的市场上是不可能见到御制珐琅彩瓷器的,能见到的则多是民国时期仿制的珐琅彩瓷器,虽然仿得有一定水平,但所仿珐琅彩瓷器纹饰过于拘谨,色彩也不够浓艳,整体釉面色泽泛粉白色,显得光润有余而坚硬不足。
总体来说,民国珐琅彩瓷器纹饰层次不清,画意呆板,没有真品挥洒自如。另外,清三代的发色剂是加入黄金粉配制成的金红,而民国时期的红釉彩为铜红或铁红,这种金红色料在康熙年间有进口。在制作上,民国仿品施彩使用胶水或清水,而康熙珐琅彩瓷器则是使用油,带有西洋画风格。
御制珐琅彩瓷器一直就是奢侈品,从出现就价值不菲,现在偶尔出现在大型拍卖会上,也能轻轻松松拍出千万以上的天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西方瓷器的美学特征差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西方瓷器的美学特征差异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