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胎釉瓷器特征,以及瓷胎陶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南宋官窑瓷器的胎釉特征
- 2、建窑瓷器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 3、明洪武釉里红瓷的胎釉和呈色
- 4、明成化青花瓷的胎釉
- 5、宣德瓷器特征
南宋官窑瓷器的胎釉特征
胎色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
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三大特征:紫口铁足,原釉薄胎,金丝铁线。汝窑 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调为主的。
建窑瓷器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外露的胎纹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这是简瑶黑釉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釉面:釉面呈黑色,润泽有光泽,釉面有白色小瑕疵,边缘呈褐色。碗杯口沿釉薄(仅1毫米),腹部以下逐渐变厚。碗杯的内底最厚(可达7-18毫米)。
胎 建窑瓷器的胎骨厚重坚硬,这是因为建窑瓷器的胎土中的含铁量很高,表面上的质地比较粗糙,颜色呈现出黑褐色,有着“铁胎”的名字,使用木棒轻轻敲击的话,会听到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古代“建盏”的胎体厚重粗糙,胎质中含杂质较多,成型系手工拉坯,修坯流畅自然。
建窑鉴别特征: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银灰色和褐蓝色。
建窑器物以碗盏居多。其造型口大足小,状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口形,以敞口为多。建窑施釉器体内外均施,以浸釉法为主,外部施釉不到底,下面露胎。这是为防止施釉过满,釉水垂流,造成粘连而产生废品。
明洪武釉里红瓷的胎釉和呈色
洪武官窑釉里红和青花在同一技术条件下产生,两者除呈色剂分别为铜和钴外,工艺流程基本一致,使得胎釉特征大体相似;但因釉里红和青花对釉的要求和窑炉条件略有不同,因此两者的外观特征又有所差异。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在瑶里窖址发现釉里红瓷器,即釉下出现釉里红装饰,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类产品,在新加坡福坎宁遗址也发现杯类瓷片标本,风格一致是瑶里窑的产品。
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瓷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瓷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釉里红呈色红艳者绘画粗糙、绘画优异者呈色较差的原因。由此看来,洪武釉里红有些呈色灰暗的并非烧制失误,而是有意识地通过原料成分控制的手段来提高绘画效果所致。
元釉里红颜色大多呈灰色,很少有纯正的鲜红色,线条也常见晕散,没有浓淡不等的几个色阶。
明成化青花瓷的胎釉
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胎薄、釉白、青色淡雅。成化青花瓷是汉族传统名瓷,分官窑,民窑两种,其胎和粙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
胎:成华时期的瓷器胎子洁白细腻,没有白中泛青的感觉 釉:莹润如脂,又肥又透 青花:成华时期,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几乎已经用完,所以成华青花瓷用的都是 国产的平等青。
宣德瓷器特征
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
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 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
宣德瓷器的一些特点:宣德造型总的特点是凝重浑厚。同类器型与永乐相比有细致差别,如扁腹绶带葫芦瓶、花浇、高足碗等。同时也有许多含外来色彩的器型;宣德器胎质细腻,多细砂底,琢器接痕少。
关于胎釉瓷器特征和瓷胎陶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