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夏瓷器胎釉及底足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西夏瓷器胎釉及底足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夏瓷器胎釉及底足特征?
西夏瓷器的风格与中原明显不同,西夏瓷器反映了西夏党项族人的生活与习俗,而且从瓷物表现出当地民族宗教信仰。
西夏瓷器的釉面: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浅***,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西夏瓷釉色有白釉,青釉,黑釉,褐釉,酱釉,紫釉,茶叶未釉等,普遍呈现釉层凝厚光亮特点。西夏瓷以白釉和黑釉多见。白釉淘洗较精,三氧化二铁含量仅为0.66%,提高釉的透明度。西夏瓷普遍白中闪黄,这于烧制过程中使用燃料有关,用煤火焰较短,窑内极易形成氧化焰,呈现出白中闪黄之色。
西夏瓷器的底足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
为什么感觉元朝的艺术品明显要比前后朝代要粗糙?
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国灭宋金,入主中原,定国号为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的封建王朝,元朝的陶瓷业承袭旧制,并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烧造瓷器。因元代的统治者为少数民族,所以元代瓷器圈足低矮,器型厚重,明显具有草原民族豪放的独特风格,也在瓷器的器形上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型。同时,元朝统治疆域空前广阔,统治范围至今天的***、新疆、云南、东北以及台湾诸岛,国内外各民族及外来民族文化和商业交流日益增多,带来了异国的粗犷和华丽之美,从而形成了富有自身时代特征的审美特点。元代的瓷器是在宋代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制作工艺比宋瓷更进一步,器型也多有变化,有的头部加长,器壁增厚,主要是由蒙古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致,对瓷器的需求并不再是以精细轻薄为尚,而是要求质粗耐用、尺寸较大的器皿。
元朝瓷器多大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制瓷原料的进步,***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的概率,因而能烧成气势磅礴的大器。中国瓷器的器型在每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造型风格,与当时历史时期社会状态和审美趋势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通过掌握每个时代的历史发展特征,更能深入体会瓷器在器型、纹饰、风格上的变化。
元朝的艺术品明显要比前后朝代要粗糙?
这个问题太笼统,元代以前,夏商时期即已有成熟原始青瓷,早期原始青瓷多以使用为主,制瓷工艺还不完善,能做到瓷化较高,吸水率降低即已很好。但也出现极多朴拙精美纹饰做装饰。
西周印纹双系罐
后六朝隋唐各代既有精致瓷品,亦有粗犷风格瓷器。
到宋代 很多窑口制瓷工艺达到巅峰。
到元代,因战乱,制瓷业受到很大冲击,很多窑口业已凋零。
元青花的主要产区在景德镇,依托湖田窑在宋代即已发展成熟的青白釉,而烧制出精美的元青花。
因为你的配图就不是元代。元代瓷器总体水平高于洪武,甚至是永乐早期。元青花独步江湖,艺术性远高于明朝历代。那怕是宣德青花也不能完胜元青花。尤其是青花人物图这样的品种。
……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代天骄。很多人知道是***写成吉思汗滴,元代是个英勇好战的民族,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朝廷对其生活用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其需求,有史料记载朝廷依据自己民族喜欢的样式,命景德镇研制青花瓷器(从国外带回一些”苏料“),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匠人也是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制成功了“二元系统”既麻仓土+瓷石的胎土配方、釉果+釉灰的钙质釉配方,因此说元代青花瓷器研制成功(也可以说是被胁迫滴)是对景德镇陶瓷生产起到很大的推到作用。为了满足瓷器的社会需求,元代又将青花瓷器出口到西亚一带***国家,而且还按照他们的民族习惯制作产品。
元代初期瓷器比较后朝代的瓷器,瓷胎略显粗糙,瓷釉略显混浊温润,其主要原因资料有很多介绍,瓷胎归纳如下:
1 瓷胎具有滑润感,看似粗但是手感不划。
3 瓷胎内部观察有长或短的缝隙,是由于元代的胎泥制作工艺所致。
釉料:其配方釉果+釉灰,由于当时的加工工艺的制约,釉料不恨细腻,烧成后多为青白、青灰色,显微镜观察有微小颗粒、絮状物(含钙高)。
元代后期,随着陶瓷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元代青花瓷器的胎釉比初期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一些元代晚期青花瓷器可以为证。
综上所述都是眼学直观感觉,据悉上海硅酸盐研究院有专业的微观电子、岩相物理化学分析资料,网友们可以网上查询一下。
瓷器鉴定真知堂: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说的是,元朝的艺术品并不比前后朝代粗糙,但更加雄浑,大气。
我是研究和收藏瓷器的,前后30多年。开始时对元代瓷器,也和提问者一样的看法。
宋瓷有五大名窑。笔者还编了一首歌谣。记录宋代的名瓷;
一官二汝三南官,四哥五定六为均。七龙八耀九磁州,十建之后吉饶明。
喜欢收藏宋瓷的,应该对歌诀里说的13个窑口都大致清楚,在此不赘述。
而明清时期,从明初洪武成立御窑厂开始,景德镇在皇室支持下一枝独秀,后来全国各地瓷业衰亡,到最后景德镇成了中国瓷都。
而元代,在瓷业上属于承前启后的时代。蒙古人入主中国,带来了很多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也给陶瓷行业带来了新的气息。
元以前,我们一般只说宋瓷,其实还有辽瓷,金瓷,西夏瓷。北方瓷窑在南宋时候全部是金国地域,南宋时北方的磁州窑,定窑,包括汝窑,均窑,大部分时间都在金国统治之下,继续为南宋烧制瓷器显然是不可能的。
元代瓷器,由于和宋代不一样。蒙古人国俗尚白,喜欢蓝天白云。元代的宫殿瓦据史料记载都是白瓦。忽必烈出行,穿的是白袍。纯蓝色,在汉族文化里地位低下,壁画中的妖魔鬼怪一般都是蓝色的,而贵族尚红,尚紫。白色更是出殡才用的颜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夏瓷器胎釉及底足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夏瓷器胎釉及底足特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