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万历瓷器的苏料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万历瓷器的苏料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麻尼青特征?
苏麻尼青特征主要是青花缠枝牡丹纹八棱瓶,纹饰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层次分明,以缠枝牡丹为主体,分布于肩部及腹部,繁茂圆硕,枝蔓蜷曲缠绕,牡丹一仰一覆妍姿盛放。
足胫处绘变形莲瓣纹,花瓣内绘朵云,格局排放有条有理。
苏麻尼青的特点:苏麻尼青呈色靛蓝,青花色调浓艳深沉,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给人一种影绰绰的感觉。
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朱国祯作品?
朱国桢(1558年—1632年),字文宁,号平涵,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人,明朝后期大臣、学者。天启四年,总裁《国史实录》。
在任时能体恤民情,为浙江赋役不平,提出平均法,计亩定役,使贫者不至重负。万历三十六年,湖苏洪灾,朱国桢上疏而解民困。在他的力请下,荻塘重修。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明史概》、《大政记》、《涌幢小品》、《皇明纪传》等。
邯郸苏曹桥的历史?
在南北苏曹之间横亘在滏阳河上的那座大石桥,此桥建于明代前期,当地人叫大石桥桥长,23米有三个大拱四个小拱组成桥北是船舶停靠的漕运码头桥两侧立有望柱30根,青石板28块,现在看到的苏曹桥是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重修,保留了明代元桥的风格。
明万历元年(1573)
据明万历元年(1573)本《邯郸县志》卷三《建置志》载:桥梁,在滏河者凡四处:其在城东南者为罗城头桥;在城东者为柳林桥;柳林之北为(南)苏曹桥;苏曹之北为冯村桥。桥皆以草木为之。"
清康熙十二年(1673)
而清康熙十二年(1673)本《邯郸县志》卷三《建置志》桥闸条:桥梁,在滏阳河者,凡八处。其在城东南者为张庄桥,为罗城头桥;在城东者为柳林桥;在城北者为南苏曹桥;稍北为北苏曹桥;苏曹之北为冯村桥;冯村之北为苏里桥;又东北为贾葛口桥。惟张庄,北苏曹二桥以石为之,余皆以土为之。"。
两部县志编修时间相距一百年,在明万历元年至清康熙十二年这一百年间,在苏曹木桥(万历本所称苏曹桥,康熙本所称南苏曹桥)以北,又修建了苏曹石桥(即康熙本所称北苏曹桥)。
光绪本《邯郸县志·营建志》中载有华长中《重修北苏曹桥记》:"苏曹石桥,明万历年间大千师之造也。大千师者,闲云野鹤,万水千山,渡杯偶来..."此番叙述虽有神话渲染之嫌,恐与当地的民间传说有关,也不无道理。民国二十二年本《邯郸县志-地理志》交通津渡条中记载:"北苏曹桥在城东北五里,传为明万历间大千僧建。清道光二十九年村人武举郭汝为重修,石筑。"可见,今存苏曹桥是1849年重修桥,但就整桥的结构而言,还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原建桥的风格。
据考察和访问当地年长者得知,邯郸境内滏阳河凡建有重要桥闸的地方,同时也均建有河神庙,这也正好符合古代"有桥就有河神庙"这一说法。在明清时期,河神庙是当地民众和船工敬奉河神的场所,苏曹是当时邯郸最重要的航运码头之一,当地流传的民谣就反映了苏曹航运以及河神庙的有关情况:"桥西有座河神庙,滏阳河里行舟船。"苏曹河神庙原址在桥西路北顺河街西,今副食品店的位置。2010年,群众在桥西顺河街东滏阳河西岸上重建了河神庙。明清时期,在苏曹民间就有河神活动的传说,并择良辰吉日会兴办"河会",举办形式多彩的敬奉河神活动,古代西门豹治邺破除"河伯娶妻"的故事,就是最早的河会形式。河会是农村集市活动的一种形式,并夹杂有大量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是旧时百姓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并延传至今。苏曹一年中有两次较大的河会,分别为农历二月廿二日和农历六月廿二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万历瓷器的苏料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万历瓷器的苏料特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