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瓷器用镜子看有什么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朝瓷器用镜子看有什么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对镜子的描写?
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肠胃五脏,历然无碍”,堪比X光扫描。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东鲁孔梅溪题《红楼梦》为《风月宝鉴》,而书中一面名为“风月宝鉴”的宝镜,“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
在古代,铜是制造镜子的主要材料。据文献资料记载,有关镜子最早的传说是《黄帝内传》:“帝既于西王母汇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而据考古情况显示,中国目前已出土的最早的青铜镜应制造于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时期。历经3800余载,铜镜直到近现代才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
商代早期时,镜子的打磨并不足够光滑,因此多盛水以照人,被称之为“鉴”。之后镜子的技术工艺和审美意趣逐渐成熟,到唐朝鼎盛时期,帝王与百姓皆以铜镜为日用和赠礼佳选。据《玉海》记载,唐玄宗把他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金鉴节”,每年生日当天登上花萼楼接受群臣祝贺,同时对四品以上的官员赏赐铜镜,以示祝福。
作为我国历史流传最久远、使用最为广泛的器皿之一,镜子除了鉴容,还有诸多用途。
自古以来,铜镜就是爱情的美好象征,不仅可以作为定情信物,还是常作为聘礼联结姻缘。
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陪葬铜镜,见证了商王武丁和爱妻妇好的真挚感情;汉代的日光镜上,有着“长毋相忘”的铭文;唐宋时,婚镜中纹饰多以对鸟形式出现,如双鸾、对雁等;明代鸾凤和鸣镜是嫁女用镜,清代的双喜五蝠纹镜在中心处有一“囍”字,也属婚嫁用
除此之外,铜镜还常被视为“灵物”,这与佛道仙教有着一定的关联。
唐朝道教盛行,铜镜纹饰中就出现十分典型的“月宫镜”、“飞仙镜”等;而在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八仙境,也与八仙故事有关。人们为与佛结缘,会在寺庙中供奉铜镜,而佛教也常以镜为喻,阐述佛法,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禅诗《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有几个铜镜,老师帮我看看是哪个朝代的?
你好谢谢邀请。你发的这三枚铜镜,粗看样式跟唐代铜镜的样式十分类似,纹饰和形制为典型的唐代风格,但从做工以及铜色、锈色看,还是有很多地方不符合唐代铜镜的特征的。但从锈色、做工等观察,这三枚铜镜锈色自然,做工不似新仿品一般生硬做作,应该是后仿唐代铜镜。
&唐代
鸾凤和鸣菱花镜
唐代铜镜是中国青铜器的绝唱,是自战汉铜镜之后的又一个青铜镜制作历史上的顶峰,唐代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实用性为瓷器所取代,青铜镜虽然没有合适的材料取代,一直到清末铜仍然是镜子选材的主流,但制作工艺一直走下坡路,虽然有部分精品,但数量极少。
唐代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少的盛世,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所以铜镜在制作上追求精益求精。不但在形制上有了重大的改变,发展出来了菱花镜、葵花镜、倭角镜、亚字形镜等,而且在纹饰上大量***用故事纹、花鸟纹,显得生动而活泼,不拘一格,也反应了当时人们奔放的思想状态。
&明代仿唐代铜镜
在制作上,唐代铜镜用料上乘,含锡量高达25%,为历代青铜器之最。通过后期的富锡处理使高锡青铜里的锡析出表面,这使得唐代铜镜整体偏银白色,镜面效果极佳。而且有了不宜氧化的锡层保护,唐代铜镜至今保存状态极佳,甚至有的唐代铜镜到了现在还熠熠生辉,照人毛发毕现,即使有锈蚀,也影响整体的美观。
从你发的三枚铜镜没有细节图,也不清晰,从整体上观察,第一枚锈色较重,可见锡含量不高,另外纹饰较为粗糙,线条软,没有唐代铜镜纤毫毕现的精致。从锈色和做工看,个人看法是第一枚铜镜为宋代仿。
第二枚铜镜虽然制作工艺还算不错,纹饰也有唐代铜镜的生动,但比起唐代铜镜的纹饰,还是略显粗糙。另外从包浆看这种黑褐色包浆为典型的黄铜包浆,而且也有不少地方露铜,可以看出材质为黄铜,明显不是唐代青铜。这面铜镜包浆老熟,变化丰富,而且云头为清代流行的如意云头,个人看法应为清代仿唐代铜镜。
第三枚铜镜虽然做工比较精美,但风格跟唐代铜镜还是有一定偏差,比如兽钮过大,纹饰较为稀疏,风格更接近北方草原民族的审美习惯。加上这枚铜镜的锈色也符合辽金元时期铜镜的低锡青铜的锈色表现,所以个人认为这枚铜镜应该是辽代或元代仿唐代铜镜的产物。
以上鉴定结果是根据图片效果判断,只能算是初步判断结果,倾向于老仿。如果要得出较为精准的鉴定结果,必须有正反面图片以及细节图,最好是通过实物上手鉴定。因为很多时候图片有一定欺骗性,跟上手看实物有一定的差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瓷器用镜子看有什么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瓷器用镜子看有什么特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