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晚清瓷器底部双圈纹样图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晚清瓷器底部双圈纹样图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抱月瓶是乾隆时期仿永乐瓶型并创新的瓶型,对此你怎么看?
瓷器抱月瓶亦称宝月瓶,早期抱月瓶体现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生活的特点:小口、直颈、瓶颈两侧瓶身小穿透钮、瓶腹月圆形状、正面外凸小月圆、背部为内凹小月圆、单面施釉等。宋元期间抱月瓶体现出是使用功能特点。明代以后抱月瓶器型有了改进,抱月瓶+底+改变双耳+双面施釉等,抱月瓶的功能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抱月瓶外形最早起源于西夏民族部落的马掛壶,因西夏民族骑马征战,马鞍侧系掛置皮质的装水容器,经过不断的改进,瓷器的抱月瓶干净卫生,久存液体少有异味因此在元代才流行起来。
抱月瓶发展到明清两朝就开始有大量的生产了,明代初期永乐、宣德朝将青花、釉里红、单色釉及各种图案、色彩、器型双面施釉等,这个时期的抱月瓶装饰+器型的完美组合,逐步的体现出艺术之美,抱月瓶成为了宫廷士大夫的陈设装饰品了。
到了清朝乾隆期间,由于乾隆皇帝更是喜欢,抱月瓶不但有青花、青花加紫(釉里红),还烧制了大量的粉彩、洋彩、珐琅彩等,抱月瓶器型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使得抱月瓶的品种繁多,至今大家见到的很多了。
本照片描述的青花龙纹+釉里红花草纹圆型系双耳抱月壶,壶正面为青花龙纹+釉里红火烧云,青花龙纹形态为三爪龙体瘦似蛇体,龙纹形态为张牙舞爪状,几朵火烧祥云伴其上下左右,内圆为双圈青花纹,外圆也为双圈青花纹,外圈壁画有釉里红+青花卷枝花纹,整个抱月壶画片笔法娴熟、一气呵成、流畅飘逸,是一件难得滴元代青花+釉里红抱月壶。
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康熙时期的珐琅彩介绍),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器。
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受到宫廷的极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文藏来答】举个栗子!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件雍正款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我就用介个器物给大家仔细介绍一下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国外传入的一种陶瓷装饰制作技法(后人或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成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
◎清雍正◎珐琅彩瓷◎高十六·九厘米 口径三·九厘米 底径四·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珐琅彩瓷器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胎上施釉细腻,釉色极白,釉表极具光泽,可以「白璧无瑕」赞誉。珐琅彩瓷质地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且有立体感。清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再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烧制而成。清宫御用珐琅彩瓷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制瓷工艺水准。
◎清雍正◎珐琅彩瓷◎高十六·九厘米 口径三·九厘米 底径四·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雍正款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为直口、削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器里素白,通体白釉地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颈部墨书「上林苑里春常在」七字,上下有胭脂彩「翔彩」、「多古」、「香清」三印;器底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识。器型呈橄榄状,故称橄榄式瓶。其器型秀美,制作精工,施削规整,胎体极轻薄,纹饰施彩细润,是雍正朝制瓷的杰出之作。它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是雍正珐琅彩中唯一的一件琢器(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也是雍正珐琅彩器中唯一一件青花款器。
◎清雍正◎珐琅彩瓷◎高十六·九厘米 口径三·九厘米 底径四·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定级意见(耿宝昌、刘伯崑)为:「器为脱胎,纹饰艳新,施彩腻润,精细无比,是件代表雍正时的杰出作品。定为一级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晚清瓷器底部双圈纹样图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晚清瓷器底部双圈纹样图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