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元代钧窑带红瓷器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元代钧窑带红瓷器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代三彩瓷器的特征?
1.最明显的是底足不上釉,露胎
2.器物底足呈乳钉状突起,有旋纹
3.器物圈足修胎草率,较粗糙,大多是圈足内斜削。
4.元釉里红是元代中国传统瓷器烧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釉层中的气泡,没有元代以前的瓷器那样疏朗,显得比较密集,也能看见气泡中的大小不同层次。
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国家。
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钧窑和龙泉窑,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特点。
元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
元代钧瓷的特征较为独特,胎质较粗松,颜色多样,主要表现为白、灰白、黄、红、黑等多种色泽。胎体杂质较多,相较宋钧有粗松之感,胎骨厚重,器型较大,敲击时金石声弱多数发闷。釉质较粗,颜色暗,烧成以后多棕眼和气泡,釉面光泽度差。
在形状和尺寸上,元代钧瓷胎骨厚重,器型较大,给人以笨重之感。施釉一般不会一直到底,圈足宽厚外撇,底足和底芯常有露胎的现象。釉色以天蓝釉、月白釉、蓝釉紫红斑等为主,但其紫红窑变斑看起来较像工匠刻意制作上去的,没有宋钧窑变自然巧妙。
此外,元代钧瓷的釉色以天青或月白为主,其他青中泛白、泛蓝、泛黑、泛紫、泛红的亦有所见。施釉稍薄,一般在0.07厘米左右。釉面桔皮纹明显,肉眼可见釉内气泡大而疏以及釉水流动痕迹。窑变釉红斑较为飘浮,颜色鲜艳,红色与青色几乎不相融合,看上去较机械呆板,似人工贴画而成。
钧窑碗的演变?
钧窑碗演变过程如下:
唐钧:造型以器皿类居多,以实用功能为主,如碗、盆、盘、罐、坛、壶、杯、瓶等,也有装饰类的如腰鼓形及动物造型灯。
宋钧:北宋民钧窑窑口众多,其产品种类比较丰富,有碗、盘、盆、洗、盒、注壶、罐、香炉、瓶、器皿、枕等。到了南宋宋徽宗时期,钧瓷成为了皇家御用瓷器,禁止民间使用。
金元时期:金代钧瓷基本延续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造型考究,工艺精湛。到了元代钧瓷器物器型硕大,日用类钧瓷较多。有大型的坛、罐、壶、盘、炉、盆等,制作规整,且不变形,显示了元代钧瓷雄壮浑厚的气魄和风格。
明清时期:钧台窑在明代初年仍在为宫廷烧造钧釉碗、盘、高足碗类日用瓷器和出戟尊、花盆、盆托等瓷器。明代中晚期在南方地区出现了独具南窑特色的仿钧产品,其中包括著名的陶瓷产区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广东石湾以及浙江金华铁店等窑。到了清代,禹州地区钧釉瓷器生产基本停滞。
清末至民国时期:光绪三十年,曹广权在禹州神垕建立钧窑瓷业公司(钧兴公司),造型以瓶、炉、洗、盘、碟、碗及帽筒为多。民国时期钧瓷产量甚少,器型与晚清时期接近,但工艺多粗糙。
元代钧瓷的[_a***_]方法?
1 元代钧瓷,相比均窑瓷器,一是胎釉较为粗糙,底部多露胎无釉,盘碗一类器物外壁大多只有半截釉,露出紫褐色氧化胎体。
2 元钧瓷一般都为民用瓷,造型变化不大,多见盘,碗,香炉,罐,花瓶等实用器,几乎没有均窑那种陈设用瓷。胎体都很厚重,***用浸釉法施釉,釉水很肥厚,外壁多有垂流现象。
3 红斑多呆板,不像均窑那样晕散形成一种水***融的现象,基本上都是天青,月白两种釉上加红斑或者无红斑,绝少均窑那种二层釉,更没有均窑的美感,市场价值仅为均窑的十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
4 均窑火候高,瓷化程度好,胎质坚硬,叩之有金属声,钧瓷一般火候不够,均窑多有蚯蚓走泥纹,而钧瓷没有这种现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代钧窑带红瓷器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代钧窑带红瓷器特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