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瓷器上鸟纹特征图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代瓷器上鸟纹特征图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朝最具代表性的陶瓷?
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产少。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西汉,高31.5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16.5厘米。
罐口平沿,无颈,溜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微内凹。肩上对称置长方耳并套活环。外壁施青釉至腹。腹部凸弦纹带内刻凤鸟纹。双耳刻划兽面纹。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凤鸟纹系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凤是远古传说中“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的神鸟,是远古氏族图腾之一。其形象神秘奇异。凤鸟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以后瓷器上大量使用这种纹饰。凤凰纹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相传凤为群鸟之长,是羽虫中最美者,飞时百鸟相随。在中国古代被尊为鸟中之王,寓意祥瑞。
我国陶瓷上的凤纹的发展演变经历两个不同阶段:凤纹在原始社会到六朝时期孕育并产生,唐代至清代时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瓷上,就有描刻简单的鸟纹形象。秦汉时期,用于建筑的陶瓦上也有出现朱雀纹,凤的形象就是从那时开始逐渐明确。唐代时期,凤纹开始出现在陶瓷上,这是的凤纹已经拥有固定形象,并且变得越来越美丽,造型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唐代时期凤的形象与高冠长尾的孔雀非常相似。到了宋代,人们多将其与牡丹相配,形成了凤穿牡丹、凤衔牡丹等纹样。唐宋时期,人们大多***用刻花、印花的装饰技法,到了元明清时期,凤纹的装饰技法则变成了以描绘为主了。
这三个时代出产的凤纹型美色艳,成为瓷器制作中常用的一种装饰纹饰。唐朝时期,凤纹造型趋于“鸟体”化,经常能看到象征美满祝福的“鸾凤”。它们成双成对的出现的现象与盛世唐朝的文化生活拥有紧密联系。宋元时期,出产的瓷器造型中,有很多以凤形象制作,如吉州窑的凤菊纹瓷枕,青花瓷中的凤纹罐、凤首壶等。到了明代,此时的凤纹发展处了一些特定造型,不管是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器物,纹样结构各式各样,但总的来说,趋于规范化。清代时期,瓷器制作更加盛行,出现的凤纹有双凤、团凤、夔凤、凤凰牡丹纹、龙凤纹等。凤纹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多出现在官窑瓷器上,以至于后来其成为皇权的象征。
家具书上经常看到㶉鶒木,就是我们常说的鸡翅木吗?
㶉鶒木(音为“西翅”),是一种木纹貌似鸳鸯的鸟纹的木材。中国古代的㶉鶒木,在南方称“杞梓木”,古籍中亦称“鸡舌木”。因其根枝多为连理,结半红半黑的小粒果实,唐诗曰:“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因此㶉鶒木也俗称为“相思木”。历史上曾经用于家具制作的珍贵的㶉鶒木,目前已经难觅其踪。现仅存的只有㶉鶒木的古董家具,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其档次和价格与黄花梨、紫檀古董家具都很接近。
王世襄先生旧藏的鸂鶒木炕案
而鸡翅木,木材心材的弦切面上,有形似鸡翅(“V”字形)花纹而得名,它也是制作明清家具的名贵木材。属于国标红木。
鸂鶒木虽然与鸡翅木花纹和颜色很接近,但与现在市场上卖的鸡翅木是不一样的。
鸡翅木分为亚洲和非洲鸡翅木,学名白花崖豆木和非洲崖豆木。两者音近物远,似是而非。虽然非洲和亚洲鸡翅木也有韵味特殊的纹理,也有独特的审美意趣,但与古家具所用鸂鶒木的收敛沉稳、老成持重相比,远远不及。目前市场上的新鸡翅木则分黄黑两种色泽,黄者为亚洲鸡翅木,鸡翅纹张扬其外,显山露水,含蓄不足,明艳有余;黑者为非洲鸡翅木,虽与老㶉鶒木颜色更为接近,但纹理晦暗,粗砺有余,细腻不足,与亚洲鸡翅木一样,价格都较低廉。虽然鸡翅木是在红木国标中所列的红木,但是属于比较低端的红木用材,其价值不及鸂鶒木价值珍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瓷器上鸟纹特征图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瓷器上鸟纹特征图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