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康熙瓷器糯米胎底足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康熙瓷器糯米胎底足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的特征?
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是清朝康熙年间烧制的珍贵陶瓷作品之一,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糯米胎是其制作的特色之一,这种胎质具有细腻、柔软、有弹性的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质感与光泽。
其次,瓶身左右两侧呈扭斜状的设计,让整个瓶身呈现出一种优美而流畅的曲线。而且瓶颈处还有十多个凸起的鸟头状突起,既起到装饰作用,也方便使用。
还有,瓶身表面用青花细细勾勒出了一片片含苞待放的柳叶,墨蓝色与白色交错,显得婉约、清新,充满了自然之美。总之,其独特的胎质和精美的花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
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是清代康熙景德镇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为当时宫廷内陈设的专制瓷。这种柳叶瓶的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形状与结构:柳叶瓶的形状特点是侈口、细长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因此得名。这种瓶身修长,下腹内敛,底足径幅甚小,使得器物重心在肩部,摆放时需要特别小心。
胎质与釉色: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的胎质细腻,被称为“糯米胎”,这是康熙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釉色方面,柳叶瓶多施豇豆红釉,底施白釉,色泽艳美,玉质感强,放大镜下呈晶莹剔透之状。
烧制工艺:由于柳叶瓶的器形特殊,烧制过程中需要特殊处理。景德镇的窑工们***用了特殊的垫烧具,上面挖出内凹的窝洞,正好略大于柳叶瓶的下部,以防止在烧制过程中倾倒损毁。同时,为了避免窝洞与柳叶瓶烧造中粘结,柳叶瓶凹入窝洞的部分必须刮去釉,再于窝洞内抹放谷糠灰分隔了窝洞与柳叶瓶胎土的直接接触,确保烧造过程中的稳固性。
底部与款识: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的底部露胎较为粗糙,有污垢色,但放大镜下能见糯米状。底款为直式两排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写法不工整,运笔笔痕明显。
总的来说,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以其独特的形状、胎质、釉色和烧制工艺,展现了康熙瓷器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是极为珍贵的宫廷摆设品。
康熙时期方瓶底足特点?
康熙青花瓷器早、中、晚三个时期底足特点
1、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2、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3 、康熙晚期底足较深普遍***用平切,切削整齐。
扩展资料: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
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
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 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康熙瓷器糯米胎底足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康熙瓷器糯米胎底足特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