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康熙瓷器上的云龙纹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康熙瓷器上的云龙纹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霁蓝釉特征?
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 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
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其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在元代,用于烧制霁蓝釉瓷的进口钴料非常珍贵,发色也尚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古代陶工们能烧造出发色稳定、深沉、匀净不晕散的霁蓝釉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元代霁蓝釉瓷主要为 “蓝地白花”,且以云龙纹为多见,光素无纹饰者几乎未见。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完整元代霁蓝釉瓷器十分稀少,且主要收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扬州博物馆、北京颐和园、日本出光美术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法国吉美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等。民间私人收藏的元代霁蓝釉瓷则更 是少之又少,寥寥无几。
从造型上看,元代蓝釉瓷,造型端庄挺拔,雄浑雅致,轮廓线条异常秀美。而现代仿品造型头重脚轻,重心高,手感轻盈,表现出两个时代造型工艺上较大的差异。
从纹饰上看,元代龙纹饰刚劲有力,神形兼备,蓝白相间,洁雅明快,艺术感极强,体现了古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风格,而“内府”款梅瓶,龙纹饰比例失调,刻画呆板四肢无力,无形无神,仿制水平极低
从瓷胎上看,元代瓷胎质较为粗糙,瓷胎灰白色或淡红色,铁锈斑点和火石红(黄衣子)常见,且感觉自然,给人以一种老熟、老气感,现代仿品瓷质细腻洁白,火气重,这显示了两个时代在炼瓷土和烧制工艺上的不同。
乾隆官窑云纹特征?
乾隆时期的龙纹表现的全是歌舞升平之相,龙的个性化渐渐淡化,龙的表情由凶猛威严转变为端庄祥和,甚至有些呆萌。
龙首由正前方取像,额头高高凸起,双眼圆睁,嘴巴张开露出獠牙,蓬松的毛发由双颊两侧及头顶处向后飞扬,是乾隆朝龙纹的最大特色。
乾隆时官窑龙纹类似于康熙朝的,但龙纹的背鳍变为顺向如锯齿状,云纹多见长脚如意状,“壬”字形云纹因扭曲度加大而夸张变形;民窑云龙纹绘王粗糙,形体笨拙,云纹勾边留白,能看到渲染痕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康熙瓷器上的云龙纹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康熙瓷器上的云龙纹特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