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瓷器兽面纹特征图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瓷器兽面纹特征图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兽面纹怎么分辨?
【兽面纹】:又名饕餮(tāo tiè)纹,用阴刻或浮雕手法琢出一只狰狞凶猛的兽首,又名“龙面纹”。常装饰于各种小型玉饰、玉璧、玉剑饰及玉铺首上。饕餮是一种贪恋的猛兽。《吕氏春秋》中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商周时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装饰有兽兽的图案,宋代的《宣和博古图》最先把它定名为“饕餮”。兽面纹出现在玉器上在商代就已出现,在战国至汉代很盛行。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
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
为什么青铜器上会出现兽面纹?
上古时代,人们将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为神的力量,灯与神灵沟通,人们制作出带有兽面纹的祭器,是兽面成为古代祥瑞之物,被后世认为不仅可以驱凶,还可纳福迎祥、助长财运,而受到推崇。
兽面纹是动物纹饰之一 ,它是对动物头部作正视的图案。其结构以中间鼻梁为基准线,两边为对称的双目,目上有眉,其侧有耳。上部是额,额侧有突出的角,下部为兽口,两侧为腮。
有的兽面两侧还各有一段向上弯曲的身躯,身躯下往往有足爪。由于有首无身,所以叫做兽面纹,也称饕餮纹。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和陶器,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和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器物上均常见兽面纹。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则出现在夏代。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青铜器的制作才刚刚拉开序幕,属于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青铜器种类少,造型简单,器壁较薄,制作粗糙,纹饰较少。
总的来说,饕餮纹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鲜明。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山西博物院兽面纹斝介绍?
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兽面纹斝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该斝的造型独特,装饰华丽,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卓越技艺和艺术审美。
其主体部分由斝身和斝足组成,表面饰有多层次的纹饰,最引人注目的是兽面纹,显示出神秘而庄严的气质。此外,该斝的铭文也是研究其历史背景的重要依据。总的来说,兽面纹斝是古代文化与技艺的结晶,在山西博物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兽面纹斝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该斝的尺寸为口径21.5厘米,高42厘米,造型独特,扉棱发达,兽面纹饰复杂而工整。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器物足部背面的凹槽留有范土,显示了其制作工艺的精湛。
该斝的腹部较深,平底下置三棱形空锥足,与器腹相通。颈部和腹部的兽面纹饰是该器的最大特点,***用了两种不同的线条表现手法。颈部的兽面纹线条纤细简练,上下有连珠纹为栏;而腹部的兽面纹则为宽线条勾曲状,类似浅浮雕,风格敦厚庄重。在同一件器上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示了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处理纹饰的独特手法。
在山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商墓中都曾出土过这类形式的斝,与商代早期的斝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这表明在商代中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总的来说,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兽面纹斝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精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青铜器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欣赏这件文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同时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瓷器兽面纹特征图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瓷器兽面纹特征图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