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宣德瓷器砂底特征介绍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宣德瓷器砂底特征介绍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永宣青花大盘底部特征?
大盘底部特征:盘内底为月亮底,盘底心有一周的棱线,外底足墙根有积釉,为淡绿色,大盘为砂底。
永乐和宣德青花瓷器的特点如下:在器型上,永乐胎轻薄,较为俊秀,圆器口锋利;宣德敦实厚重,圆器口边较厚,大盘圆浑厚重,盘内底为月亮底,盘底心有一周的棱线,外底足墙根有积釉,为淡绿色,大盘为砂底,小盘为釉底,有窑红。
明代瓷器底足鉴别方法?
方法:
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3、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4、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瓷器底款的鉴别方法?
1,“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只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2,“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3,“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4,“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宣德青花罐的底是什么样的?
真宣德瓷大器胎都比较厚,底足为无釉砂底,处理光滑自然,无旋痕,底足露胎处大多泛自然火石红或窑红,有少数器物露足内挂釉,均为官窑器。
宣德瓷圈足以浅圈足居多,内墙外敛,里墙外斜,用手很难抓起。后仿的盘,碗,瓶都不具备上述特征,从足端,斜削工艺,有无旋痕等方面就可区分。
真宣德瓷器足形式多样,有细砂底,台阶形底,斜坡式盘底,齐足底,实底高足,空心高足,卧足,双圈底,盘碗底足都有棱边感,修足时里外各削一刀,大盘底足外削,现代仿品在底足上处理不够圆润,多对比自然能分别。
宣德炉可以通过图片可以鉴定真***吗?
图片鉴定,在现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成为必过的一关。一般古董(开门的或中低仿品)图片鉴定还是准确的,通过看神韵,是可以把握的。但要求几个关键部位要照的清晰才好,如瓷器类,关键是口部,中部下部及底足,这是其一,其二要在自然光线下拍照,失色直接影响鉴定效果。但特殊古董图片鉴定,只能鉴定到到百分之六七十,还需要实物上手鉴定,如当今的一些高仿品或出土、传世环境较好的古董,看上去跟新的一样,却是老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宣德瓷器砂底特征介绍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宣德瓷器砂底特征介绍图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