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瓷器底足修足年代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瓷器底足修足年代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红釉瓷器底足特征:呈现出米***及苹果绿的釉色。 从其瓷器的底部来看,瓷器表面的红色釉面从瓷器的口部逐渐向下增厚,并且在瓷器口部沿边的位置露出了一圈雪白的胎质。
整个瓷器的釉面到了瓷器的底部突然停止,成为了釉面最后的地方,导致其底部还呈现出米***及苹果绿的釉色,这一点也成为了鉴定红釉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治时期瓷器底足特征?
同治时期民窑烧制的粉彩瓷器,从大部分的瓷器中看,同治瓷器的胎底可以分为薄厚两种。轻轻敲打能够发出比较尖锐的声音,有点类似于铜器的声音,同治瓷器和清朝末年的瓷器有相同的特点。
同治时期还有一个特点是制作不统一,胎底比较厚的显得有一些粗笨,因为釉面不足够平整,所以他上面有很多的褶皱,也成为了它的特点之一,从这一点能够辨别出瓷器的真***。
嘉道时期瓷器底足特征?
一、胎釉 胎体洁白,但欠坚密。釉面白中泛青,细腻润滑,釉层薄的偶见“波浪釉”,器物足根呈尖状。
二、青料 使用国产浙料绘制花纹。嘉庆早期青花色泽稳定,浓重鲜艳,少有晕散,另有淡描青花及浆胎青花,所占数量不多,嘉庆后期青花开始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象。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品种要少得多。
三、造型 嘉庆青花的造型继承乾隆风格多,变化创新式样少,日常生活用瓷多,大型陈设瓷少,是这一时期主要特征。
常见品种有:盘(圆口、撇口、温盘、高足格盘)、碗(盖碗、高足碗、葵瓣式、四方委角式、折腰式)、杯、盖盒 (圆形、腰圆形)、烛台、茶壶、茶托(海棠式、菊瓣式)、蟋蟀罐、猫式香熏、等。
北宋官窑瓷器修底特点?
1.平底微凸圈足,此类圈足胎土较白,底足无釉,足墙外撇,外壁施釉到底,此类瓷器的品级应该都是比较高。还有一种灰黑胎,胎质较差,施釉不到底,这种瓷器品级较低。
2.小圆圈足,挖足都不深,胎质灰色,施釉不到底,此类瓷器的品级不高。
3.外撇圈足,圈足较大,内底有涩圈,从底足的形制看,此类瓷器年代较晚,有些接近南宋。
北宋官窑器物的造型、制作工艺均接近汝窑。属于盘、洗等器物都是用支钉法进行烧制的,器底留有很细小的支钉痕迹。其它器物都***用正烧法。属干瓶类器物的底足与其他窑器物底足相比稍高一些。
在宋代,有两种类型的釉被脚足肱和脚根烧伤。前者在船底有一个钉子痕迹,而后者则有根铁脚,并且脚被铁覆盖。脚的修理很粗糙,底部不知道。除了仿宋正的雍正窑的釉面外,雍正的脚修也非常精细和整齐。
宋代耀州窑玉壶春瓶底足特征?
不同时期的耀州窑玉壶春瓶底足瓷器特征不同。例如唐代的耀州窑瓷器底足为宽矮圈足,晚唐逐渐演变为圈足细窄的玉环底。
五代时期的耀州窑瓷器器底较大,足多外嫩。宋代早期的耀州窑瓷器器底较宽,宋代中期器底足增高,而宋代晚期瓷器底足变矮,器胎变薄。
如何从底足来判断瓷器年代?
我们判断一件事物,其本质过程就是把眼前的事物与之前储存在头脑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如果事前头脑中对这类事物的信息非常充分、可靠,那么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明确的判断。否则,就算花很多时间去看,自己也没有结论。这个时候去问别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你也不知道该听谁的。
判断瓷器,不仅仅底足,包括胎质、釉面、彩料、画片、器型等,要事前练好基本功,把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瓷器上述各方面的信息储存在自己大脑中,加上自己的解读和领悟,再利用这些经验去判断。
首先需要大量实践,来获取真品的信息。对新手来说就是多看少买。第二就是结合理论知识(陶瓷史)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归档,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理解和了解的陶瓷史。
所以,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捷径和窍门,或者说有什么一种招数,学会了就可以解决瓷器断代的问题。必须脚踏实地去实践学习和积累。到了某个阶段,自然从量变到质变。
打个比方:你家猫咪走失了,你贴了启示,告知寻获重酬。然后很多人联系你,发照片请你确认,面对众多的照片,判断照片中的那只猫是不是你正在寻找的,这事对你一点也不困难。是不是你家猫咪你心里再有数不过了。
但要是你朋友遇到这事,你热心去帮忙,要你判断照片中的猫是不是你朋友的,你就会觉得比较难办,因为你不够熟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瓷器底足修足年代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瓷器底足修足年代特征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