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康熙瓷器双台阶底足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康熙瓷器双台阶底足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代茶杯的底足特征?
清初的时期,瓷器的底足经常出现“旋痕”和“挑刀痕”,这种修足痕迹就是明代末期到清代初期的一种瓷器特征。到了清代康熙的时候,发现瓷器的底足处,经常会有规律不一的“棕眼”出现。康熙时期的瓷器底足出现棕眼,从棕眼处,可以观察到瓷器的胎体。而到后来,一些仿制康熙的瓷器,为了仿制底足特征,也出现了“棕眼”,但是,仿制的棕眼在观察后发现,这种棕眼比较大、比较潜浮而且从棕眼处根本观察不到瓷器的胎体。这类的仿制品在清末民国时期频繁的出现,只要掌握康熙瓷器底足的特征,就很容易识别新伪了。
在清代道光时期出品的一种比较有名气的瓷器,叫“钧红”也就是窑变一类的瓷器。这种瓷器通过观察底足,发现有许多参差不齐的“狼牙”形状,是那种瓷器的特征。由于那种瓷器的釉水非常的肥厚,所以瓷器烧好以后,瓷器的釉水流到垫烧物上,发生了连粘,这就需要人工的敲击使其分开,所以形成狼牙般的底足。有的人也管这种底足称之为“敲底”。元明时期的瓷器由于胎土中含铁的成分多,瓷器烧成以后,这种含铁的物质在瓷器的底足形成沉淀,经过氧化后就会出现红色的痕迹,这就是所说的“火石红”也有人称其
为“窑红”。后来有的人为了仿制元明瓷器的这种火石红,在瓷器的底足处用一种颜料进行涂抹,以作伪。不过这种人工作伪的火石红颜色浮于瓷器底足的表面,而且颜色发黄。
明代无论早期还是中期都是斜削尖足和平足为主流,即使有类似泥鳅背的修足胎体也不大相同很好区分,到末期出现泥鳅背时候又因纹饰与清代的区别也比较好区分!
想问一下康熙瓷器底足特点有哪些?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2、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3 、康熙晚期底足较深普遍***用平切,切削整齐。谢谢
康熙青花瓷器底足鉴定方法?
一:看“胎釉”
说到胎釉,可以从三个时期来说明。早期的康熙青花瓷胎釉厚实,胎层肥实,有缩釉现象和小棕眼。在瓷器的嘴部通常会刷上酱釉,修足并不是很精细平整,在一些瓷器底足可以常看到跳刀纹,且呈放射形。在一些大盘和琢器的底足也可以看到“楼梯”的样子,且多出现双圈足。
二看“胎体”
中期的康熙青花瓷胎釉就已经有了改进,胎体更加雪白硬实,少有残渣,更加注重修胎,圈足变的更加平整。粉白色釉层强度更高,浆白釉层则更松散,但偶尔会有小开片。到了晚期,康熙青花瓷多呈青白釉,亮青釉。底足大多平切,琢磨平整,胎体也更加轻巧。
三. 看“画法”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画法多用“分水技法”,这种方法是借鉴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法---皴法而来,以渲染为主。在明末就已经很常见了,康熙时期运用到极致。这个画法是现将轮廓线勾勒好,在勾勒好的轮廓线内再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景物的阴阳向背,疏密深浅皆用这种方法很好的表现出来。层次分明,康熙作品给人很强的水墨画感受,打破了平涂法的单调,这样的青花因为层次分明,更加多了琢磨的味道。《陶雅》中这样记载:“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可见康熙青花之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康熙瓷器双台阶底足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康熙瓷器双台阶底足特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