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瓷器绘画双钩与勾勒的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瓷器绘画双钩与勾勒的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双钩描绘瓷器什么时候开始的?
双钩描绘瓷器始于明代。
双钩描绘瓷器因其在瓷器上描绘出一对钩子状的花纹而得名。
这种技法的主要流行于明代宣德、正德年间,是明代瓷器装
饰技艺中的一种代表性形式。它通过用细细的线描绘出双钩
花纹,使瓷器的纹饰更加细致、精美,而且丝毫不影响瓷器
的整体色彩,于是成为了非常流行
双钩描绘瓷器开始于宋代因为宋代瓷器制作达到高峰,加上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对瓷器的极力推崇,双钩描绘技法得以发扬光大,成为当时瓷器装饰的主流。
此外,在明清时期,这种技法也有所发展和变革,但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宋代的传统,双钩描绘瓷器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般多认为始于清代康熙时期,其实晚明时已经出现,顺治时则多加以发展。如辽宁省文物商店收集到的顺治五彩五老观画大盘,其足内有较宽无釉沟槽呈双钩状。
而康熙时称作拱壁底的那种外高内低斜削的砂底宽圈足,早在明代万历晚期就己出现。
如绘青花***露筋的碗、盘,青花加绘淡色釉里红小鱼的盘、碗,以及崇祯时一侧写有长篇文字(如〈赤壁赋〉)另一侧画人物,和画有城廓的盘、碗等,这种拱壁底工艺,相沿成习,到了康熙时蔚然成风。
清代的青花瓷,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我国青花瓷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于釉下彩瓷。
那么,青花瓷有哪些特点?青花瓷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制而成。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明、呈色稳定;二是纹饰不褪色;三是色彩丰富,明净素雅;四是对人体无毒无副作用。
青花瓷最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已经发展成熟,明代青花已成为瓷器的主流,到清朝康熙年间已发展到了顶峰,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继承了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都得到了众多人的追捧。
现在景德镇青花瓷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文藏来答】青花瓷经过元、明两代约300年的不断发展,为清代瓷业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顶峰。尤其康熙时期开始,各项制瓷工艺趋于成熟,新的瓷器品种大量涌现,可谓百花齐放。绘画风格也与前后时期有所不同,主要是以画风景花草为主。在绘画艺术上不论是画人物山水,或是花鸟图案都是尽善尽美,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分水技术,使画面更加立体,并显得壮观。
明万历 青花福寿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的青花绘画成就是在总结了明末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及清顺治的绘画经验之上成功的。明万历时期的官窑走向衰落,民窑瓷器却得以长足发展,绘画风格发生了明显转变,从官窑的图案画转向以向往的田园生活,以人物山水画片为主。绘画用的钴矿料也发生了变化,据业内专业分析,这时期主要使用浙江产的浙料以及云南所产的珠明料为主,此料钴含量高,再加上成熟的提纯技术,为画面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传世的器物中可以看到,釉质青白而透润、纹饰清晰淡雅、分水浓淡有序,大大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到了康熙时期继续沿用此画法。由于新式窑型的使用,使成瓷温度更高,瓷胎可以更薄更硬,钴料发色更加纯正,釉与胎结合更加紧密,达到薄而透的效果,人称“贴骨釉”或“紧皮亮釉”,使青花在釉色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青翠飘逸、清爽透彻,人们将这一时期烧制的最好的青花发色,称为“翠毛蓝”。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棒槌瓶 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青花的发展,画师们对钴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料性必须要与胎釉画面相结合,才能生产出好的瓷器。如明代永宣时期所画的人物画,由于钴料的淘炼工艺不佳,在绘画时线条粗,并伴有料渣,成瓷后影响画面的美观,且画面只在一个平面内,立体效果较差;明代嘉万时期人物画大量增多,但人物表情呆板,衣纹的分水较为僵硬、与整个画面脱节,无法准确表现人物的状态;而康熙时期所画的人物,虽然人物开脸并不符合如今的审美,眼晴较小但有神,表情却也非常丰富,尤其是衣纹通过分水法的处理,显得层次明显动感十足,能够较清晰地表达出人物状态与心态。
如今景德镇仿雍正缠枝葫芦纹橄榄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瓷器绘画双钩与勾勒的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瓷器绘画双钩与勾勒的特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