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代官窑瓷器特征拍卖记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代官窑瓷器特征拍卖记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宋官窑最好鉴定方法?
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
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宋官窑最好的鉴定方法
首先搞清主流观点认可的宋代官窑。
北宋官窑又有俩种说法,一是窑址在开封的官窑。有“大宋官窑”印章(未知真***)。但至今未能找到窑址,说是被黄河淹埋了。二是北宋官窑就是汝窑,即是汝官窑。
南宋官窑,主要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但最近有人论证在修内司官窑建立之前,还有俩处官窑,一为位于江苏苏州的平江官窑,一为位于浙江余姚的余姚官窑。
我以为目前主流认可的官窑是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我也只讲这俩处官窑的鉴定。
首先看器形,要符合宋代官窑的特征。但是仿品也做的差不多。所以不是主要的。
第二,看紫口铁足。为什么会有“紫口铁足”呢?主要是官窑瓷器的胎,多为灰黑色,深灰色,紫灰色。而修内司窑还有香灰胎。由于釉在器物的口部挂不住釉,釉层浅。故表现为“紫口”,胎色越黑,紫口色越重。相反胎色浅灰时,紫口色轻,甚至不明显。但是“”铁足”还是明显的。因为露胎了。铁元素得到充分的表现(有人测的铁含量3--5%)。底圈足边有俩种:平切和三角形。铁足颜色为紫褐色。比较讲究的器形如陈设用瓷,还专门加一层护胎釉。
第三看开片。官窑基本开有大小纹,即“文武开片”,只是有的大文多少而已。大文路可在放大镜下看到顶起的痕迹,且有氧化表现(有人说当初使用黑墨划过,或者碳水粘过。我以为是误导大众)。如用指甲轻轻拉,有挂指甲感觉。当然小型器物不明显。
第四看釉面厚否。总得说来,官窑釉厚超过汝瓷,尤其是南宋后期,釉面很厚,是多次上釉的结果。甚至表现出水波之势。在放大镜下看,气泡密且有深度,深不见底。零星地还会看到发黄发黑的气泡。真品无疑。
宋代官窑瓷器的底款有什么特征,如何鉴定收购?
官窑青瓷闻名于世,北宋汴京官窑青瓷继汝窑烧造,其形制、釉色、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格古要论》说汴京官窑器"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窑圆洗中,有洗身近直微外撇,平底,里外满釉裹足支烧, 底有支钉痕,造型、 釉色与汝窑器相近,装烧工艺亦与汝窑支烧法相同者,应是北宋汴京官窑制品。南宋官窑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郊坛官窑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南宋早期的青瓷产品,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质细,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为主,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釉层薄而润泽,有纹片,满釉支钉装烧, 器底有圆形支钉痕,工精质高。 青瓷的形制、胎、釉和支烧工艺都与北宋汝、官窑青瓷特点相类,确为"袭故宫遗制"。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石质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有说不尽的奥妙。厚釉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成器,一般釉层厚在 2毫米以上。厚釉易粘接支烧工具,造成废品,厚釉工艺的使用导致装烧工艺的改良,变满釉支钉装烧为刮釉垫饼装烧,即将碗、盘、洗、瓶等圈足器的底端釉刮掉露胎,以垫饼垫烧。由于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与圈足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件官窑圆洗,口沿部位青釉微泛紫色,通体粉青釉纯正莹澈,满布冰裂纹片,宽圈足垫烧,是南宋郊坛官窑的晚期"紫口铁足"作品。此洗备受清代皇室赏识,器底刻有乾隆御题诗。郊坛官窑烧制的青瓷器物除碗、盘、洗外,又多仿周、汉时期青铜器式样,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窑弦纹瓶,洗口,长颈,硕圆腹,圈足,颈至腹部凸起弦纹数周,圈足两侧有对称的横孔,古朴端庄,为仿汉铜壶的式样。明清两代,仿制宋官窑青瓷成风,以清代雍正朝景德镇御窑仿官品为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代官窑瓷器特征拍卖记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代官窑瓷器特征拍卖记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