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康熙瓷器斜削底足图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康熙瓷器斜削底足图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底足泥鳅背是康熙时期瓷器的特征?
是
康熙的底足种类非常多,圈足、平底、二层台底、双圈足、玉壁底等等。圈足有大有小,足端有平切、泥鳅背、尖状等。
器足触地部分切削的非常圆润,像泥鳅的背一样,在康熙一朝官窑瓷器大量使用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的***,俗称官仿官,它们具有明显的康熙风格,却是使用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作为寄托款。
康熙青花瓷器早、中、晚三个时期底足 1、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2、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3 、康熙晚期底足较深普遍***用平切,切削整齐。
康熙五彩瓷器底足图片特征?
康熙五彩瓷器底足的图片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明显旋纹痕及黑疵:康熙盘、碗、瓶、罐类陶瓷日用品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 圈足边呈尖状: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并且有斑块残缺的表象。
- 釉面微凸: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耀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 二层台的硬折角: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 底足无标记:康熙五彩的底足通常不会有明显的标记或者款识,但也有一些例外。
康熙翠毛蓝底足特点?
翠毛蓝,康熙时期的著名青花发色,青花料***用的是当时云南的珠明料,烧制完成后,能发出蓝宝石样的色彩,赏心悦目。在烧制过程中,又有极少数的成品,发出翠鸟羽毛般颜色的翠毛蓝,这种颜色,不是窑工能够控制和掌握的,完全靠运气。
康熙翠毛蓝青花不似宣德青花的晶莹艳丽,与成化青花的玲珑秀奇也存在差别,更不似乾隆青花的造型新奇,而是具有其独特亮丽青翠的光泽。翠毛蓝虽然是以青花为载体,但更像是传统中国画墨色在宣纸上的挥洒,极富神奇的色彩
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的特征?
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是清朝康熙年间烧制的珍贵陶瓷作品之一,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糯米胎是其制作的特色之一,这种胎质具有细腻、柔软、有弹性的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质感与光泽。
其次,瓶身左右两侧呈扭斜状的设计,让整个瓶身呈现出一种优美而流畅的曲线。而且瓶颈处还有十多个凸起的鸟头状突起,既起到装饰作用,也方便使用。
还有,瓶身表面用青花细细勾勒出了一片片含苞待放的柳叶,墨蓝色与白色交错,显得婉约、清新,充满了自然之美。总之,其独特的胎质和精美的花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
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是清代康熙景德镇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为当时宫廷内陈设的专制瓷。这种柳叶瓶的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形状与结构:柳叶瓶的形状特点是侈口、细长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因此得名。这种瓶身修长,下腹内敛,底足径幅甚小,使得器物重心在肩部,摆放时需要特别小心。
胎质与釉色: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的胎质细腻,被称为“糯米胎”,这是康熙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釉色方面,柳叶瓶多施豇豆红釉,底施白釉,色泽艳美,玉质感强,放大镜下呈晶莹剔透之状。
烧制工艺:由于柳叶瓶的器形特殊,烧制过程中需要特殊处理。景德镇的窑工们***用了特殊的垫烧具,上面挖出内凹的窝洞,正好略大于柳叶瓶的下部,以防止在烧制过程中倾倒损毁。同时,为了避免窝洞与柳叶瓶烧造中粘结,柳叶瓶凹入窝洞的部分必须刮去釉,再于窝洞内抹放谷糠灰分隔了窝洞与柳叶瓶胎土的直接接触,确保烧造过程中的稳固性。
底部与款识: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的底部露胎较为粗糙,有污垢色,但放大镜下能见糯米状。底款为直式两排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写法不工整,运笔笔痕明显。
总的来说,康熙瓷器糯米胎柳叶瓶以其独特的形状、胎质、釉色和烧制工艺,展现了康熙瓷器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是极为珍贵的宫廷摆设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康熙瓷器斜削底足图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康熙瓷器斜削底足图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