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清瓷器山石纹绘画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清瓷器山石纹绘画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伯石画是不是名作?
答:伯石画是清朝著名的画家周少白之作,无疑是名画佳作。周棠,字少白,召伯,(18O6年一|1878年),浙江绍兴人。一生主攻山石,写意山水花卉,爱好诗词歌赋,篆刻等,曾被誉为天下第一石。是清代著名的大画家和诗人。
【画家周少白作品欣赏】
周棠(1806—1876)清代画家。字召伯,一字少白,号兰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光禄寺署正。写意花卉酷似徐渭、陈淳。山水则师石溪、石涛。晚年专画石,具各种皴法,轮囷磊砢,洞窍玲珑。张之万称之为清代画石第一。朝鲜使者每乞其画归。能诗,兼工篆、隶,善刻印章。咸丰八年(1858)著竹石画范,卒年七十一。
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再说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人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不好意思,只能说这么多,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如何鉴赏元代高士倪瓒的《渔庄秋霁图》?
倪瓒是元代末年的一有名的画家,其名声不逊于赵孟頫,其画作大都是简洁高古,人看去有空旷之感,心胸顿觉豁然开朗。
1355年,在一个萧索清朗的秋日,倪瓒一袭白衣、须发飘扬,在氤氲的香雾中静静立于太湖边的王云浦渔庄——那个离“只傍清水不染尘”最接近的地方。没人知道,长伫于此凝望眼前这一汪湖水的他,脑中呈现了怎样的图景,才随性而起,挥就了这幅旷世名作——《渔庄秋霁图》。
《渔庄秋霁图》构图,近处是离岸不远的汀洲,洲上几株无叶的小树,树无叶,说明已是深秋,树后水面平静无澜,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心态-平静,与世无争心胸豁达。
远景是用浓墨勾勒的平坦的丘陵,丘陵上一无所有,远景为什么用浓墨?所谓远景并非真的远,其画的构图以险为特点,上部(远景)的浓墨勾勒的丘陵自左至右贯通的,而下部(近景)却只有汀上长着呈扇状排列的几株木对,更使画面显得上重下轻的险绝之感,我们都知道欧体字、魏碑楷书否草书等都是以险绝著称的书法,此画中的″书画同源"被作者运用到了极致,因此,我说,这幅画是写出束的!说得对错与否,请朋友指点。
【文藏来答】《渔庄秋霁图》是倪瓒经典的代表性作品,其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在此幅作品中高度融合,形成了他独有的极具个性的简逸、萧散、荒寒的画风,对明清画坛影响极大。
倪瓒是元代隐逸文人画家的典型代表,为“元四家”之一。他清高雅洁,性格孤僻,素被后世奉为“高士”。倪瓒自创“折带皴”,并形成山水画“一河两岸、三段式”平远构图,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美学主张。
(《渔庄秋霁图》画心)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55岁隐居在其好友王云浦的渔庄时所作,时隔18年后,洪武壬子年(1372年),倪瓒重见此画感怀往昔,用小楷补题五言诗于画中右上角,共七行八十七字,全诗如下:
(《渔庄秋霁图》书法题款)
《渔庄秋霁图》裱边右上角有董其昌题签:倪元镇画《渔庄秋霁图》。裱边两侧依次有宋旭、孙克弘、董其昌题识。“万历辛丑三月,获观于天马山之双松僧舍。七十七翁宋旭。”“石田云:云林戏墨,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孙克弘。”“倪迂蚤年书胜于画,晚年书法颓然自放,不类欧柳。而画学特深诣,一变董、巨,自立门庭,真所谓逸品在神妙之上者。此《渔庄秋霁图》尤其晚年合作者也。仲醇宝之,亦气韵相似耳。董其昌己亥秋七月廿七日,泊舟徐门书。”
倪瓒是高士,可因有洁癖,闹出很多笑话。比如有次喜欢上一名歌女,带回家去。因怀疑歌女身上不干净,让其反复洗澡。折腾一晚上,也没办成事。
他的画独具萧疏风格,为许多失意文人所追随,人称“疏体”。
《渔庄秋霁图》历来为人称道,是他的代表作。近处画一小小的土坡,其上六株高低不一的树,隔水两道山丘,和近处的土坡差不多。画中并没有渔庄,大概是根据云林跋中“戏写于王云浦渔庄”来定的名。
全画分近、中、远三景。中景一片湖光,其实一笔未画,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没有近浓远淡的分别,但远近的效果都很强烈。
画山石先用劲健的长线条数道拉出,墨浓而干枯。然后用干笔在右下部和暗处干擦几笔,最后以淡墨略加点染。树干用干而枯的墨蓬松地写出大概,然后再加补几笔,天然而丰富。
画小枝用墨同于画树干,但用笔的速度略慢,所以显得墨色略重,水分也略多一些。树叶稀少,仅以淡墨略点,或横点,或“个”字、“介”字点,最后以更淡墨通身润之。
远山和近山虽不同,但在用笔横扫时速度甚快,效果与近山略异。全用墨笔,不着一色,干净明洁,疏朗清澈,仿佛万顷湖水在秋月寒夜下,澄澈清朗,令人俗虑尽空,心脾俱畅。后人称誉他的画“不食人间烟火气”,并非虚语。
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
其画中之树也用枯笔,结体有力,树头枝桠用雀爪之笔型点划,带有书法意味。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倪瓒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人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如何鉴赏元代高士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说起元代大画家倪瓒那是无人不晓,他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氏。不但是个大画家而且还是个诗人,擅长画山水秀竹,画风最早清润,在晚年时候纯真,色彩浓郁,特别是在侧峰干笔作上颇有见树,也称作“折带皴”其中他的《渔庄秋霁图》更是让人觉得墨法的浓润。
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表现的是用平元三段式构图,倪瓒用他的“折带皴”画法,用独有的线条勾勒出每一笔,每一画的平衡和均速张力,在树干的描绘中,虽然寥寥几笔却给人生机蓬勃,充满了秋天的韵味之感。
他的画在眼前的景物上,突出的是平坦的坡,层层叠叠的石头堆积而成的效果,中间有时略加亭台竹曳,给人画风中间宽阔之感。远景上是稍显低矮的冈峦起伏,猛一看,前后没有什么区别,又给人一种眼前的景象渐渐远去,而远景却回来的感觉,也体现了此画比较抽象的手法。所谓江城风雨歇,笔墨晚生凉,珍重张高士,渔庄秋正浓!
元末的山水画大家倪瓒,是一位开启明清两代古典山水画风气的大家。特别受董其昌推崇,把倪列为元四家之首。倪讚深远影响明清两代山水画风,得益于他为人高古,不染尘埃。倪生于江苏无锡,祖、父、兄积累资产丰饶。年轻时生活优渥。一生不事功名利禄,晚年家道虽衰,依旧笑傲尘世。画作多出尘埃,追求简约清淡风尚。人怀魏晋风尚,画尚复古淡雅,惜墨如金,偏重意境,不事细节雕琢。是董其昌、石涛风格的鼻祖。位列古代十大画家,英国大不列颠列其为世文化名人。
古代绘画,人们常分为两大类,一为工笔细腻气派规严的宫廷派如赵孟俯等。另一派称野逸派,如徐渭等。倪瓒当属野逸与宫廷两派之间,更侧重野逸派。题主所说此幅同样是倪讚画风的代表作之一。野不及徐渭,庄不及赵孟(兆页)。以淡雅疏清为上。总之,倪瓒开明清复古山水画宗派贡献巨大。而近代不少人把山水画浓墨一团黑,不留一点空间,实在不敢恭维。所谓泼墨山水,我看极类书届之丑书。
(参见头条8月22日元代四大家之首——倪瓒山水20幅)
油画和国画的肌理有什么不一样?
国画讲究意象和意境之间的相结合,油画侧更偏向于写实风格;国画主要是以毛笔来作画,而油画的工具较多如画笔、画刀、松节油等;国画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而油画起源于欧洲国家。
1、风格
国画的绘画风格讲究意象和意境的相结合,讲究其神韵所在,对于留白、线条、墨色的近浓远淡的层次感非常注重,而油画更多的是讲究写实,通过颜料的想调和,将绘画事物还原在画纸上,还原度极高,看起来极为逼真。
2、作画工具
油画的作画工具有颜料、松节油、画笔、画刀、上光油、外框等,油画主要是颜料以油做媒介在画上的作画方式,而国画的作画工具主要为毛笔和国画颜料,毛笔分为软毫笔、硬毫笔、兼毫笔,国画主要是以水为媒介,将墨或颜料在画纸上进行渲染。
3、起源
油画起源于欧洲国家,起初欧洲画家大多绘画蛋彩画,后因研究发现探索出油画技法的绘画方式,绘画以快干性植物油和颜料之间调和的绘画方式。
国画的历史较为悠久,起先绘画在绢帛上为王宫贵胄绘画肖像或者记录生活,后因纸张的普及,使国画受到普及,各种国画的技法和题材的多元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清瓷器山石纹绘画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清瓷器山石纹绘画特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