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白中透艺瓷器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白中透艺瓷器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骨瓷是越薄越好吗?
瓷器薄就显得透,看上去就漂亮,随之而来的就是审美疲劳,尤其是体验到以下两点时:
一,薄胎导热快,烫手;
二,薄胎强度低,易碎。 骨瓷的薄也是一种错觉。其实商品骨瓷和高岭土瓷厚度差不多,但骨粉里的磷酸盐让骨瓷透光度更好,让人误以为薄。也是因为磷酸盐,骨瓷软,不耐磨。
德化白瓷素烧的优缺点?
素烧白瓷具有一定机械强度,一次烧成,减少损耗,使坯体内水分挥发、有机物挥发和燃烧、碳酸盐分解,矿物组成和结构初步形成,从而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利于装饰和施釉等加工过程,减少损耗,实现快速烧成,提高产品质量等。
明宣德官窑霁蓝釉有什么特点?
霁蓝釉瓷器创烧于元代,成熟于明代,极致于明代永乐、宣德二朝,发展***行于清代并一直不间断的传承烧造至今。
图1. 为1***6年文物商店18元RMB收购的一件被文博界确定为价值连城的霁蓝釉元代留白暗画龙纹梅瓶,现藏于扬州市博物馆
霁蓝釉亦叫"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到了明清后把蓝釉习惯性称为"霁蓝"釉。“霁蓝”意为雨雪停止,空气清新、通透纯净,映衬的天空颜色。
霁蓝釉,以氧化钴(CoO)为呈色剂,融入釉中施于生坯瓷器经1280-1300℃高温烧成高温失透蓝色釉。釉面浓淡均匀、灵动,玻璃质感,蓝如深蓝的大海,如雨雪后霁蓝的天空,又宛如蓝色的宝石,因此鈷蓝釉亦被称为“宝石蓝釉”。
图2. 元代霁蓝釉留白暗刻龙纹菊瓣盘(参考图片来自网络藏家)
霁蓝釉以钴料为呈色剂,元代和明代早期用“苏麻离青”钴料,随着青花钴料的变化,从正统、景泰、天顺到成化,再延续到弘治、正德,青花用料也从“苏麻离青”逐步变成了“平等青”、“石子青”,再嘉靖、隆庆、万历以“回青”(佛头青)料为钴料,万历以后至清再变换为“浙料”、“珠明料”。呈色剂钴料的变化必然完成最终影响霁蓝釉的呈色,形成各个时期独特的色彩。
霁蓝釉发色沉稳、深邃、幽蓝、圣洁、匀净不晕染等优点,被宫廷推为祭器和高贵的陈设用瓷。烧造和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元、明二朝传承下来的精品较为稀少。明代更以永乐宣德二朝霁蓝釉最为后人推崇,宝石红釉、甜(卵)白釉、霁蓝(宝石蓝)釉被视为宣德瓷器的“三大上品”。
因此就以明代永乐、宣德(永宣不分家)霁蓝釉为例说说霁蓝釉的特点:
1. 颜色沉稳、华贵、浓淡均匀,犹如雨雪天空放晴的霁蓝;
2. 釉面干净,不流不裂;色如蔚蓝天空下的湖水;
钧窑的瓷器有什么特点?
钧窑瓷器特点主要体现在釉色。
钧窑瓷釉色丰富多彩,以美妙著称,具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钧窑瓷釉是一种乳浊釉,含有少量铜,使燃烧的釉色青中带红,就像天空中的夕阳。
新老瓷器最简单鉴定方法?
新老瓷器最简单鉴定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100倍以上的放大镜看釉面里的气泡,新瓷器由于是用电或天然气直接烧制,升温很快,而且温度恒定持久,温度起伏波动不大,所以釉内气泡都如痱子一般细小致密,而且没有任何老化衰变的迹象可寻;而老瓷器(一般指民国早期和晚清及其以前的瓷器)由于用煤或劈柴作燃料,烧造过程中需要多次添加燃料维系火力,所以温度升降曲线非常明显,气泡相对个体较大,气泡间的距离也相对很多,并且会有一些气泡开始发黄、发黑衰变变色,年代越久远,气泡衰变的程度会越厉害、越强烈、越众多。此系微观衰变观测检验鉴定法,相对科学可靠而可信,而且简便易行,直观易辨。
第二种方法是釉面手感鉴定法。凡是新的瓷器,无论如何做旧,手感都是涩滞粘重的,跟用手摸玻璃的感觉差不多,如果用手快速搓动釉面甚至会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老的瓷器(一般指民国早期和晚清及其以前的瓷器)由于多年暴露在空气中与各种细微物质接触吸纳等多重复杂原因使得釉面温润爽滑,如婴儿肌肤一般细腻滋润丝滑,令人爱不释手、神魂皆醉。
由于手感会因人而异,而且手感也难以具体量化更不能数据化、直观化,所以一般只做鉴定的参考因素考虑和使用。
第三种方法是胎体、胎质、胎色感官判定法。有人认为现代科技无所不能,要胎质的细腻度现在很容易,要哪种细度有哪种细度,其实这只是一部分人的无知妄想而已。古瓷制泥过程看似原始、粗糙、简单,但实含天地至理,所以老瓷器的胎体从里到外都透出一种硬朗、饱满、莹润 的之感,胎质细腻、肥润有若凝脂,胎色多样,但色泽之油润爽利则为异中之同,总之老瓷器胎体胎质胎色所呈现出来的细度、硬度、润度、爽利度是独特、丰富而又不可***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中透艺瓷器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中透艺瓷器特征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