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洪武时期瓷器的特征精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洪武时期瓷器的特征精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馆藏洪武釉里红瓷器底足特征?
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兴起各种型制的圈足,种类繁多。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
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明代官窑瓷器的胎质有哪些特点?
明代洪武至万历中晚期,用的是麻仓土,胎土米黄、不紧而松、釉色厚、使用苏麻离青、铁锈斑、青花云散,下沉,低足有火石红、鸡心底上突。低足沿边内收。麻仓土因枯竭,之后清代用的是高岭土,胎土硬、釉色薄、青花淡雅。
大明釉里红大盘特征?
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明显多于青花瓷,尽管釉色里红的烧造技术仍未完全成熟,呈色有的不太稳定,多较淡或偏灰,个别器物有晕散或发暗黑色的现象,釉面上往往还有开片,但基本上与元代釉里红的色泽接近。
在烧造工艺上也比元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元代无法克服釉里红晕散飞红的现象,所以大多先在坯胎上刻好图案,然后用釉里红填绘纹样留出白地,故而直接用釉里红绘画的并不多见。
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纹样已不再借助刻划花而直接用釉里红绘画,图案大多用线条表现。
这表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烧制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已经能够成功的控制烧制过程中釉里红的飞红晕散现象。
元代釉里红和明洪武釉里红在纹饰.胎釉怎样区分?
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明代釉里红真品特征?
1、釉面白中泛青,尽管明代几乎所有的瓷器都是这样,但明初的釉里红、青花瓷器青度相对较高。
2、釉面绝不干净,多数都很多黑点,只有凑近了才能看见。
3、红料有晕散,深入胎骨,后期仿品均很难做到这一点。
4、结晶斑绝对是有,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结晶斑的元明釉里红是存疑的。
真正正红的釉里红瓷器在明代洪武时期确实是有的,但数量有限,这些东西的价值完全可以比照永、宣青花瓷,或者说还会更高一些,最少都是大几千万至上亿的经历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洪武时期瓷器的特征精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洪武时期瓷器的特征精华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