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君窑瓷器价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君窑瓷器价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故宫当中藏着一个600年的秘密,朱棣曾下令不准传出去什么秘密?
地砖之下,无意中发现隐藏了600多年的秘密
随着时间的发展,故宫中的很多事物都变成了古董,故宫中的一些建筑经过风吹日晒,多多少少都会出现磨损的情况,地砖同样也不例外。上世纪七十年代,专家发现,故宫的太和殿广场地砖受损的程度较为严重,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唐山大地震的影响,于是故宫博物院便开始对其进行补修工作。
专家一开始的建议是将地砖取出,然后修复后进行归位,工人在修补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下面还有一块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专家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让工人继续取出第二块砖,结果在下面又发现了第三块砖。
这下专家们也不淡定了,故宫的地下竟然还铺了这么多层砖?于是继续搬开第三块砖,下面紧接着又是第四块,这样一路取下去,最后竟然足足取出了十五块地砖,这就是说,故宫地砖,其实并不是只有一层,而是有足足的十五层!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朱棣修建故宫的时候,要在下面铺十五层砖呢?专家们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和文献,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原来太和殿是国家举办大型庆典场所的地点,比如新帝登基、将军远征饯行、各种大型的庆典都在太和殿举行,为了防止有人私自挖地道混入皇宫,确保里面的安全,才会在下面持续不断的铺砖。
但是这样的工程实在是太过浩大,专家估计,整个故宫的地砖如果都是15层的话,那么就有了八千万个地砖,而每一块地砖都耗时2年才能烧制完成,这是何等的劳民伤财。
根据《明成祖实录》记载,当故宫竣工后,朱棣曾下令将所有烧制京砖的工人和铺设京砖的工人全部毒哑,有的专家就十分不解,这些工人又不是修建陵寝的,此等做法实在是没有必要,如今故宫地砖的秘密公诸于世,这正好解释了当时朱棣的动机:原来是让这些人守口如瓶,不要到处张扬紫禁城中的秘密。
故宫我们都知道,相信去北京玩耍的朋友,一定去过长城和故宫这两个地方,这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在古代,故宫被称为是紫禁城,就在北京的最中心,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皇帝就一直都在这边,也是现在为止还保存的最好的,而且规模也是最大的宫殿性的建筑物了,要说到这故宫的历史,从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就已经开始建了,一直到了1420年才建完,中间用了14年时间。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图片
建好之后,里面有24个皇帝曾经待过,这故宫经历了五百多年,也算是沧桑了,期间经历了那么多的斗争,甚至还有皇帝皇后之间的一些争夺,要知道民间老百姓要是走到紫禁城的旁边,那都是犯罪要被抓起来了,明清的封建制度是发挥到了极致,相当的严格,基本上你了解到的大事情,都和皇权继承有很大的关系,就比如在明朝中期的时候,皇帝被俘虏走,最后回来又重新夺位成功。从没在电视上见过的故宫 " 装修 "。从尘封旧事中,体验挖出时间胶囊的狂喜,太和殿屋顶的最中间,有片空心的瓦,里面用 300 年的老盒子装着 21 世纪《太和殿修缮记》。
许多禁宫深处珍宝。《香妃戎装像》,画中女子有着现代女性的自信面孔。
2013年,北京故宫太和殿周围搭起脚手架,施工方张贴了警示标志,提醒游客不要靠近确保安全。就是在这一次整修中,揭开了一个隐藏600年的秘密。
当时,故宫管理方发现太和殿前面的广场部分地砖坏了,于是找来施工队进行整修。
令人意外的是,地砖揭开一层还有一层,整整揭了15层。这还不算完,15层地砖之下,还有打入铁钉的排木,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推断,这是为了安全。
当年朱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考虑到如果敌人挖地道进来怎么办?
于是,修建广场时,先把打入铁钉的排木埋入地下,然后再在上面铺上砖。砖也不是上下直接铺的,而是横七层、竖八层交叉铺设。当敌人挖地道进入的时候,先是遇到排木的阻拦;如果年代久远,地下的排木腐烂了,上面砖的重量会压垮地道,真是天罗地网啊。
我看到有些人说隋朝其实比唐朝富裕很多,这是真的吗?
弱势群体闲着无聊,找机会学习点经济学,人在地上,魂在天上【历史上的今天】今天是经济学鼻祖、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亚当·斯密逝世229周年。
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从本书开始,经济学诞生了。可以说,后世许多看似高深的华丽理论,究其精髓不过是斯密经济学原理的变相表述、简单应用或精致提炼:
对于“不患寡而患不均”和贫富分化,斯密早就说过: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即便最低等、最卑贱的社会成员,所能享受到的丰裕和富足,也远非最尊崇、最勤勉的野蛮人所能企及。
对于“比***有所为,更重要的是有所不为”,斯密早就说过: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旦废除,市场人自由秩序就会自发涌现;相反,人世间永远不会拥有足够的知识与智慧,可供行政当局使用,胜任这份工作。
对于“贸易保护”,斯密早就说过:越是自由广阔的市场交换和贸易体系,越有利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越专业细致,越促进财富增加,造福于民。因此,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本质上并无区别,而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的实质是,特殊利益通过寻租,侵蚀本国消费者利益,以榨取超额利润。
……
- “隋朝比唐朝富裕“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有赞美隋朝经济的话叫“古今称国计之富莫如隋 ”,当然可能会有点夸张,但也从侧面证明了隋朝经济之发达。
- 与唐朝相比,隋朝富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人口户数增长速度来看,隋朝增长率整体上高于唐朝。
倘若均以社会安稳、户数增长较快时间段计算,隋朝:公元589年(开皇九年)到公元606年(大业二年),人口户数由700万户(含灭陈户数)增长到890.75万户,十七年均增长速度为1.49%左右,人口数量在公元606年达到顶峰,为4602万户;唐朝:公元652年(永徽三年)到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户数从380万户增长到615.61万户,五十三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0.92%,人口数量在公元754年达到峰值,为5288万人,然而这距离唐朝开国已经过去了一百二三十年,整个隋朝国祚仅有38年。
△隋朝大运河
二是隋朝农业经济发达可惠及到唐朝,足见富裕。
农业经济发达体现在对粮仓的兴建上,近年考古发现的洛阳含嘉仓,储量窖数在预计在400窖左右,这居然不是当时储粮最大的仓,《资治通鉴·隋记》记载最大的仓为洛口仓,仓周长达20余里,储粮3000窖。倘若每窖按8000石换算,储粮在2400万石,而据《通典》记载,整个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安定富庶时代年均地税为1240万石,一个仓储粮就达将近唐王朝两年的地税收入。隋末时,唐高祖在晋阳起义,当时所拥有的粮食,号称“食支十年”;长安的粮食库存用到唐太宗贞观年间还没有用完。
△隋朝含嘉仓遗址
三是唐朝“贞观之治”其实并不太平,自然灾害不断。
可能有人会以唐朝最好时期的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来反驳,实际上贞观年间并不太平。历史学者统计发现,唐太宗在位的23年中,有10个年份发生国旱灾,13个年份发生过水灾,贞观元年时,长安城“斗米直匹绢”,百姓甚至出现卖儿鬻女现象;在贞观元年到贞观四年间,出现大面积蝗灾;贞观十年起,伴随着水旱灾害,各地又相继爆发疫情,因此有历史学者甚至对“贞观之治”是否名副其实提出质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君窑瓷器价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君窑瓷器价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