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同治瓷器胎体真品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同治瓷器胎体真品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新老瓷器最简单鉴定法?
胎质辩新老瓷器之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明清瓷器制作程序很规范,胎土都要经过人工淘洗,因而胎质显得干净。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胎质辩新老瓷器之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明清瓷器制坯前调泥都是人工,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胎质辩新老瓷器之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胎质辩新老瓷器之四:观察胎质是否滋润。老瓷器制作用的胎泥都经过陈腐,加上露胎部分长期与外界物质和空气接触,经过风化和吸取营养,胎质有滋润的感觉;仿品瓷器的胎质一般则较为干涩。
乾隆粉彩比同治粉彩的区别?
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花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
同治以后瓷器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现存官窑粉彩瓷器,胎体厚重,色彩浓重,凝厚,龙风花果纹饰粗放。
绿釉开片的特征?
胎胚先素烧,再罩釉二次烧造,经过125o℃高温烧成,由于胎釉收缩率不同,经过千八百年,由里而外形成新老开片。老开片线宽内尘积物,形成顶破釉面,尤其是印花出筋处釉薄造成破釉露出胎色反出火石红。而新的开片在釉内形成,各种纹饰的开片纹理。现在无法仿制。
绿釉瓷器的鉴别,早期孔雀绿釉瓷器的制作,是直接在坯胎上施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温烧成,因而部分器物发色偏蓝,有“孔雀蓝”或“法蓝”之称。
元代后期是先在高温中烧成涩胎或白釉瓷,再在其上施孔雀绿釉后,入窑二次低温烧成,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受到日久风化、土壤侵蚀,会出现成片成块局部脱落现象。
到了清代康熙官窑烧制的孔雀绿釉制品,由于窑温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在放大镜下仍可看到密集细小的开片现象,也是“清三代” 孔雀绿釉瓷的鉴别特征之一。
绿釉瓷器的鉴别,绿色釉包括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一道釉是整个瓷器的一种颜色,古瓷器上的绿釉多为较深的青绿色。
到了明代中期出现的瓜皮绿、水绿色是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的釉色。康熙瓷器的特点如:金钟杯、棒槌瓶、笠式碗、观音尊等,在造型上多少能发现其不一致的地方,碗、罐、瓶、盘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漉,人物画面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属于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
胎体纯净、釉色青白,官窑、民窑的瓷器质量均较咸丰、同治年间的器物精细,是康熙青花瓷的价值所在。
茶叶末釉三大特点?
1、茶叶末釉瓷器年代特征:从宫中传世品来看,清代茶叶末基本都是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所稍早,数量多、品种全,制作精美,主要集中在雍正、乾隆二朝,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朝也有烧造,但不多!
2、雍正茶叶末釉瓷器特征:雍正茶叶末从釉色上看最具魅力,釉面细腻,色泽幽静匀润,颜色多变,釉色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
3、乾隆茶叶末釉瓷器特征:乾隆茶叶末首先是胎体细腻,瓷质紧密,胎壁比雍正时略厚,釉面匀净,有的带棕眼和丝文,光泽莹润,釉面色调有深浅之分!
4清代晚期茶叶末釉瓷器特征:嘉庆初期茶叶末釉瓷器仍然延续乾隆的风格,有着较高的水准,嘉庆后期,瓷器质量开始下降。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仍有烧制,但是已经逐渐衰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同治瓷器胎体真品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同治瓷器胎体真品特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