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瓷器镶嵌铜器特征介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代瓷器镶嵌铜器特征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夏商周,有什么著名青铜器?
夏商周是青铜器鼎盛的时代。夏朝后期才出现青铜器,也很粗糙简单,代表品种也就是爵,饮酒器,以四川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为代表商朝初是发展期,中后期青铜器达到了巅峰,代表器物很多,鼎,这是礼器,还有爵、角、斝、觯、觚、尊、方彝等都是酒器,还有鼎、豆等食器。代表作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朝乳钉纹方鼎等。周朝初期是商朝的延续,在中后期也有了自己的特点和新的器物出现,礼器,大克鼎,壶,还有敦,食器。代表作品西周:《大盂鼎》、陕西淳化史家塬《五耳大鼎》(塬yuán)、《大克鼎》、《毛公鼎》、《利簋(guǐ)》、《大丰簋》、《胡簋》、《虢季子白盘(虢guó)》、《三年兴壶》。春秋:《王子午鼎》、《栾书缶》、《吴王夫差剑》、《曾仲游父方壶(曾中游父方壶)》、《立鹤方壶》。战国: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尊盘》、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鉴缶》、山西浑源李峪村《鸟兽龙纹壶》、洛阳金村《错金银镶嵌琉璃壶(已流到海外)》、河北平山中山王墓《错金银龙凤方案》、河北平山《十五连盏灯》、湖北江陵《山字纹铜镜》。
你见过镶嵌宝石的文物吗?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凡是参观过一些综合性博物馆的人,应该都见过镶有宝石的文物,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中国历史悠久,在器物上镶宝石的历史几乎同样悠久。这种工艺传统历朝历代都不曾间断。所以说,镶宝石的文物并非罕见,只是根据器物本身的文物属性及历史价值不同,其珍罕程度不同而已。
进一步讲,此问题涉及的两个名词应该定义明确,才不致于混淆概念,鱼目混珠。
首先,什么是宝石? 古代与现代的定义不同。依照现代理念,钻石、红蓝宝石及祖母绿为宝石,其他大部分珠宝首饰级的宝石算是半宝石。而在古代中国,大部分镶嵌宝石如绿松石、玛瑙、玉、琉璃达不到这个级别。所以说,如果评价古代中国镶嵌宝石的文物,宝石的定义应从宽,不应纠结于所镶之石是否为宝石。镶嵌工艺技术难度很大,凡是运用这一技法所制之物,多为精品,所用材料,在当时也一定是珍稀之材,宝贵之料。
其次,什么是文物?这个概念较易理解。中国文物保***规定的不准出境的老东西,应该都算是文物,或者有一定文物价值与属性。不过,这个标准过于宽松,并非任何一件超过一百年的东西都具有文物价值,都值得重视。此外,文物的价值也不应等同于市场价值,而取决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文物的定义应从严。
中国早期镶嵌宝石的器物,以青铜器为主。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松石铜牌及龙形器是最早的镶宝石文物。之后镶嵌工艺愈发精细,在战汉时期达到巅峰,镶宝石文物不计其数。
下面分享几件镶嵌宝石的高古文物。
1. 夏/商早期镶綠松石饕餮纹铜牌饰;
2-7. 各式战汉时期错金银镶宝石青铜镇;
8. 战汉镶玛瑙黑宝石鼠形银带钩;
9. 汉铜鎏金错银镶宝石带钩。
古代的金柝是什么样子的?
古代金册是皇帝的封赏凭证,象上朝的象板,竖长形,比象扳短些,平直,匡边有印花,图案,中间有文,写上赏文内容,就是丹书铁券,用黄金制成,分四种,金银铜铁锡。还有一种,是黄丝绸,上用金银铜线绣成,边镶宝饰,金银匡。中绣文字,象扁额。大小不等。
金柝,又名刁斗,焦斗,是一种三足一柄的金属制古代军用器具,所以叫金柝;白天当做做饭的锅,据说可以做一斗粮食;夜晚用以敲击打更。
另一种说法是金为刁斗;柝为木柝,也就是梆子,用来敲击巡更,以前听评书,一般“忽听得一阵梆子响”,那不是闹贼,就是“乱箭齐发”了。
若是第二种分开金柝二字说法,那么金又可以联想起“鸣金收兵”这句成语。这句成语里的金,据考证为钲,《说文解字》“钲,似铃,柄中上下通”,铜制乐器,形似钟但狭长,有长柄,击之声音很大,在行军时敲打,闻鼓而进闻金而退。
若题主提此问题,是问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原因是金柝,铁衣二词相互对照,构词结构类似,虽然木兰诗时代对于对仗要求低,但是排比句可是从诗经,楚辞时代就有的文学手法。另外,金柝做一词解,声音形象更加集中,对于诗歌意境来说,更加有肃杀之感。
古代现代都没有金桥,有银桥鸽桥,可能也有***无限之桥,桥之处,就通,但实在的,就是现实之桥,没有桥,谁都不能过,飞,都想,实际不可能,可能的,就是飞机,但它在天上,也可通,但在实地通达者就是桥。古之至理,中外至理,但不走,桥仍在,有时人们常想超越的,恰恰是需要探索的,又是可探索范围,真的矛盾纠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瓷器镶嵌铜器特征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瓷器镶嵌铜器特征介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