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代瓷器鬲式炉特征,以及明代鬲式炉与清代鬲式炉外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大明“宣德炉”:共有117种,你知道多少
方炉类:朝冠耳方炉、鼎式方炉、台几炉、斗炉、琮式炉,长方炉、小方炉等;方形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用方炉礼地,地坛祭祀用炉一定是方的。
宣德炉由于是明初宣德皇帝御命铸造的香炉,据说当时从宋代皇家文物大典《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选出88种铜器,和内府所藏的柴汝官哥均定等宋代名窑瓷器的款式,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
用水煮或洗刮极易去掉;真品大明宣德炉款识多方形框,内阳文、楷书,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四种,字体笔划生动自然,工整清秀。
大明宣德炉款式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四种,而且“宣”字点不过横,“德”字少一横。
宣德炉是明朝宫廷铸造的铜炉,简称宣德炉。非指民间所造。宣德皇帝令吕震等人,参照古铜炉绘制了117种铜炉图谱。由工部于邦佐,按图谱组织工匠铸造。
据流传至今的零星记载,当年宣德朝的臣工们共据古代名器为宣德炉绘制了117种图谱,主要包括鼎、彝、炉等,而且各器的细微之处多种多样,如耳就有朝天耳、环耳等50余种,边有20多种,口有十几种,足有40多种。
大清湖田窑粉青釉三足鬲式香炉特征
我有幸见到一件三足香炉,炉体简洁利落,炉双耳,腹部扁鼓下垂,圆底,下具三乳足。形象简练,厚重大气,分量颇为压手,置于文房,精致典雅。
以鬲式炉为例,这种造型在宋代较为常见,宋代炉一般较矮,轮廓鲜明,板沿口外伸,束腰,腹部突出,三足紧收,廓线起伏明显,整体造型优美细腻。而明代的同类炉整体造型较呆板,廓线不够流畅。
湖田窑青白釉双耳三足香炉,炉敞口直颈,鼓腹平底丰满,肩两侧贴塑一对长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显的压印兽面纹,通体施青白釉,胎质坚硬腻白,釉色滋润而不透明。
三足偏细,足的高度处于大窑高足与矮足之间,我们称之为中高足,这种中高足是溪口的普遍形制,给人巧而挺拔、细腻大气的感觉,大号直径在13-15cm之间,口沿平而上翘,大号鬲炉出筋仍然有与大窑同样的螺旋式上升感觉。
特别是到了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辈出,各种仿铜式瓷香炉纷纷问世,有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奁,音同“连”,指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鱼耳香炉、三足香炉等多种样式。
产品以碗、盘、壶为主,还出现花瓶、香炉、雕塑等新品种。湖田窑、湘湖窑最具代表性。南宋中晚期,表层优质瓷石***匮乏,社会动荡不安,熟练工匠大量流失。
瓷炉的概述
1、瓷炉是一种用于烧制陶瓷、瓷器等陶瓷制品的专用烧窑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将陶瓷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等工序后,进行高温烧制,使其成为坚硬、有光泽的陶瓷制品。
2、元代生产的瓷炉基本上保留了宋代瓷炉的风尚,数量与品种要比宋代更多,其中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器形上三足圆炉和鬲式炉较为多见。
3、明代白瓷香炉特征:而到了明清时期,德化窑生产的白瓷香炉形制多样,且其制品胎、釉浑然一体,瓷质致密,色泽光润明亮,从而被作为祭祀礼器、宗教法器或案头赏玩器,可谓盛行一时。
宣德炉有哪些经典款式?
最终宣德炉器型,由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古代青铜器图录中选出88款,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窑瓷器中选出29款,总计117款进行铸造。然后是冶炼。
戟耳炉、马槽炉 戟耳炉、马槽炉,这两款炉型正义凛然、威仪堂堂,端庄贵重,傲岸沉稳。远观须仰视,如高峰上之亘古城垣(yuán)固若金汤;近赏颇敬畏,似大将军执双戟于殿堂,浩气威严。
大明宣德炉款式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四种,而且“宣”字点不过横,“德”字少一横。
此炉将三个经典集于一身。3,宣德炉的底款“大明宣德”四字篆体和六字方款“大明宣德炉”为***御用款识。
马槽炉为明清宣德炉之经典器形,型长方,形似马槽得名。陈乔生遵循清代样式,保持线条平直,纹棱精细,孔武有力的风格。 炉身整体造型纯正质朴,不失精巧。花作为方形炉身的延伸,四边施以雪花飘金的工艺,隐云约金,细密腻实。
明代瓷器鬲式炉特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明代鬲式炉与清代鬲式炉外形、明代瓷器鬲式炉特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