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早期的白瓷器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早期的白瓷器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洪武青花碗胎底特征?
明代洪武年间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青花色泽偏于暗灰,不如元青花那么浓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断了进口青料的来源,而***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的国产青料造成的。的青花花瓷制作都带有元代遗风。
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大都沿袭元未旧制;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洪武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造型上洪武时期的青花主要以盘、碗、罐、为主。器物的胎骨不如元瓷浑厚,但与永乐、宣德青花相比仍较敦厚,个别单薄,民窑则更为笨重。碗、***沿为唇口、外撇,盘多硬折腰,大足径。相对于元瓷洪武时期的瓷胎质地要更为密致。底足有多种形式,常见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里壁斜式外倾斜式圈足等。但此时期在碗类的器物上出现了足底平切的新特点,这种器足的处理方法,为以后永乐、宣德瓷器所继承。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面呈青白色。胎色米灰色,个别米***,官窑瓷比较洁白细腻。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胎底。胎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时期以碗类为主的民窑青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青翠艳丽,也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泽,而有自己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黑色结晶斑点不明显。后来人们发现,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制,烧出后则为黑色,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青花花卉纹执壶
洪武时期的青花纹饰一笔点划法较多,如“福”字,起笔色深,收笔色淡。特别是民窑青花瓷纹饰,继承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传统,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除文字外,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纹饰布局上疏朗有致,改变了元代青花纹饰层次太多,纹样繁缛的风格。与元瓷相比,这一时期的青花倾向多留白边,图案简练,流行在器物碗盘内心作主题图案。
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
官窑图案花纹也相比元瓷较为简洁,以花草纹为主,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瓷常见的缠枝莲叶纹却是葫芦形。此外元瓷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洪武时期则为小叶小花。除花卉纹外,以云龙纹稍多。青花龙纹出现五爪但仍以三爪、四爪为多,五爪龙纹的五个爪尖连成一个圆形线圈,云纹呈风带如意形,有的是礼花形,已不见元代的蝌蚪形。仰覆莲纹的莲瓣之间不分开借用边线,瓣内不填色。莲花叶变形,不见规矩葫芦形。牡丹花的叶细长而不规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早期的白瓷器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早期的白瓷器特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