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景德镇瓷器残次品价值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景德镇瓷器残次品价值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景德镇瓷器怎么做的?
景德镇怎么做瓷器是这个有趣的问题。或者说你该问景德镇做瓷器跟其他地方做瓷器有什么区别么?还真是有区别的。景德镇因“景德年间”而得名,因出附近山里产高品质高岭土与瓷石,以及自然环境优势成为制瓷中心。古称“四时雷电镇”,大半夜的都在碎瓷石,整个镇子日夜不停烧窑,密密麻麻的窑口的烟囱冒着烟……这在古代是“盛景”。中国无论哪个年代哪个地方,都没样的景象……另外,因为制瓷有很多环节,所以景德镇做瓷另外一个其他地方没有的特点就是行帮多,除了做瓷环节,做瓷器包装的,瓷器船运甚至二等品残次品,都是专门的营生,叫破碗公司……这些即使来过景德镇的人都未必了解。
景德镇瓷器是怎么做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景德镇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瓷都,靠制瓷产业支撑一座城市,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其制瓷工艺毫无疑问有独到之处。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首先,历史上景德镇所在的浮梁民风淳朴,开放包容,以致形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大格局。因此,制瓷工艺上一直是兼容并蓄,因此景德镇瓷器的历史地位一直是全国的工匠齐聚一起合力奠定的!
其次,自古以来,景德镇陶瓷从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从唐五代开始追求差异化发展到宋元明清的精益求精,是从破茧化蝶到不断的推陈出新。工序上不断的细分,研发上不计成本,将景德镇陶瓷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让世界其他窑口望尘莫及!
再次,千年的沉淀,景德镇已经构建了健全庞杂的制瓷体系,工艺市场不断细分,许多重要环节的制瓷技艺甚至成为家族时代繁衍的链条,景德镇从来都不缺行家里手。
景德镇陶瓷不像其他手工业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它是“集大成”,只要有想法,***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正是景德镇陶瓷独特的魅力,如今,它正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景漂”来“玩陶瓷”,您来了吗?
谢谢邀请,一件成品的瓷器,从***集瓷土开始,直到出成品,要经过72道工序,传统工艺,72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必须个个把关,一道工序有差错,将影响瓷器的质量,甚至报废,所以在古代很珍惜每一件瓷器。如今,生产瓷器,机械化程度很高,煤窑,气窑,电窑,出窑程度,成功率很高,产量很大,所以也就显得不那么珍贵了。
都说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的苏麻离青,那为什么元青花也都是苏麻离青呢?
你好,谢谢邀请。青花料也就是氧化钴,分为进口青花料和国产青花料,进口青花料我们称之为“苏麻尼青”或者“苏尼勃青”,苏麻尼青是一种产自波斯的青花料,早在唐代就随着西域商人的贸易往来进入中国,这也是“唐青花”能产生的一个外部条件,虽然目前唐青花的陶胎原因并不被认可为青花瓷,但从青料来源看,波斯在陶器上使用苏麻尼青的时间是比较早的。
波斯人崇尚蓝色,认为蓝色是高贵的,所以蓝色的宝石、青金石乃至苏麻尼青料被波斯人所钟爱,被称为“波斯蓝”。真正让波斯蓝和中国瓷器结合在一起碰撞出别样的美的是元代的景德镇的窑工们,他们把苏麻尼青料用在瓷器上,创造出了代表中国元素并深深影响后世审美的“青花瓷”,也制作出来了令后人重金以求的元青花。
如果说元青花的诞生是为了增加出口而迎合波斯的贵族而诞生,明代青花瓷就是青花瓷独特的美而得到发扬。明洪武时期,由于丝绸之路被阻断,使得苏麻尼青料无法进口,于是洪武、永乐时期的青花使用的是元代剩余的苏麻尼青料的残次品,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接近黑色,失去了青花的美。
这种情况下,郑和带着诸多任务下西洋,除了大家传说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之外,恐怕就是打通海上贸易路线,恢复对西亚的丝绸、瓷器、茶叶的出口,赚取西亚的金银,同时也能带回永乐帝想要的颜色纯正的青花瓷钴蓝 ——苏麻尼青料,让帝国的青花瓷重现元青花的美丽纹饰。郑和不负所望,不但把跟西亚的海上贸易路线打通,还成功的带回来了苏麻尼青料,让永宣青花成了青花瓷的又一个巅峰。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苏麻尼青,只是为了恢复元青花的蓝色,并不是第一次从西亚寻找到苏麻尼青,早在唐代,苏麻尼青就已经在唐三彩等陶器上有所运用,明代只是在唐宋元的基础上让苏麻尼青料继续在中国的陶瓷上绽放光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景德镇瓷器残次品价值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景德镇瓷器残次品价值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