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九贡瓷器价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九贡瓷器价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瓶底写着“贡”字的瓷器是什么年代的,有什么说法?
自宋代以来所有的瓷器都有官窑和非官窑之分,其中官窑又分为真正意义上的官窑瓷器和各窑口为官家制作的瓷器,这有两个部门在管理这件事情,一个是造办处,另一个是内府。
造办处管理皇家用瓷,内府管理各级***用瓷,***用瓷一般有的时候落款写上“贡”,各级***用瓷写上“官”。
瓷器有底款写一个字,贡,字吗?
在我国古代瓷器的款识方面几乎没有落款为“贡”字的款识,仅有极少数在宋朝时期的瓷器落款为“贡”字,其余都是臆造的,你的这一款就是这样实际上是近代人们仿制的根据自己想象的落款的瓷器,是赝品。谢谢
中国瓷器什么时候开始有官款?
中国瓷器从唐朝开始有官款。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112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36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瓷厂所在地,中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胭脂红瓷器被称为瓷中皇后,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胭脂红瓷器吗?
胭脂红瓷器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瓷器
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胭脂红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胭脂红虽然在康熙中早期就传入景德镇御厂,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较高、造价较昂贵,直到康熙末期也没有被御厂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厂制瓷的发展革新,胭脂红逐渐推广使用至众多彩瓷领域。真正做到对胭脂红运用自如、广泛普及则还要属乾隆时期,胭脂红在该时期。
胭脂红釉又称金红釉。金红釉和矾红釉不同,不是我们国家传统就有的配方,金红釉实际是受西洋珐琅工艺传入的一种釉。它是以金作为着色剂,在炉内经过800°左右的低温烧烤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它的技术是从西方传入,所以在当时又被称为洋红,或者西洋红,而在西方称之为玫瑰红,或者蔷薇红。近代收藏家由于看这种红色如胭脂之色,略带粉调,习惯称其为胭脂红。
我们最早看到的胭脂红釉,是康熙晚期的作品。比如这一件西方收藏家收藏的外胭脂红釉内粉彩的作品,它底下有一个款叫“又辛丑年制”,辛丑年是康熙六十年。
到了雍正时期这种胭脂红釉的瓷器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器物大多胎体轻薄,小巧玲珑。上面这个图是我曾经经手多年前在嘉德大拍上拍过的一件雍正时期的胭脂红釉的小碗,它的釉色非常的明亮细润,也是用吹釉的方法烧制而成的,颜色非常均匀漂亮。
乾隆时期胭脂红釉仍然普遍存在,但是乾隆时期的胭脂红釉色泽明显变深,偏红,就不如雍正时期的那么***可爱了。另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乾隆的胭脂红釉的釉面往往不是那么平,有时候有点波浪釉或者橘皮纹。而且器物的底上通常又涂了一层松石绿釉,这也是乾隆时期胭脂红釉的一个特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九贡瓷器价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九贡瓷器价格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