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化部送给外宾的瓷器价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文化部送给外宾的瓷器价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耿宝昌现在的生活?
耿宝昌,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擅长古陶瓷研究鉴定。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 耿宝昌在鉴定文物河北束鹿(今辛集市,归石家庄市管辖)。1936年在北京“敦华斋”做学徒,1946年自己开了一家“振华斋”古玩铺。1956年应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历任修整组技工、副研究员、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文化部六联干部学校。1986年,将瓷器、铜器等文物22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1966年始,先后应邀到文化部文物局、南京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扬州与泰安培训中心任教;任辽宁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受聘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士生导师和马来西亚中央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了哪些珍贵文物?
定陵在历史上先后遭受三次大规模破坏。
第一次: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前,先是打到了昌平的十三陵地区,烧毁了定陵在内的三座明帝陵墓的部分地上建筑。
第二次:同年,清军入关,多尔衮率军来到十三陵地区,把定陵已经焚毁的部分地上建筑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拆掉了,那是因为明朝晚期曾经拆毁房山地区的金朝皇帝陵寝,目的是为了挖断女真族的“龙脉”。多尔衮此举多少有些报复意味。但清朝统治者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报复会影响到他们坐稳中原的前景,于是反其道而行,厚葬崇祯帝,重修十三陵。
北洋***时期和日本侵华时期,重修后的定陵祾恩殿、祾恩门都遭到破坏,但地下部分没受影响。
第三次:如果说之前的数次破坏还属于表面行为,这一次的考古挖掘行为则是对定陵地宫内文物的“痛彻肺腑”的深入破坏。原因在于当时的文物保护能力,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影响,既有技术性因素,也不乏思想意识方面的因素。
一、首当其冲的就是丝织品。
在三千多件出土文物中,除了一帝二后身上所穿的服饰,还有成百匹的罗纱织锦,加起来有六百余件,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最多的种类。当时的考古人员也并非没有保护丝织品的意识,事实上他们也***取了措施,比如装裱。可惜,装裱之后,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前来观看的时候,发现很多服饰却装裱反了,反面朝外;装裱的时候,考古人员使用了未经实际效果证实的掺有塑料的软化剂,时间一长,水分蒸发后,织物变硬,无法展开,形同废品;仓储方面,很多织物被放入了临时简易房,根本不具备最起码的文物保存条件,导致它们被加速氧化毁坏。
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上,其实也并不具备这种大规模文物的发掘和保存基础,当然,也反映出来了当时技术人员的不专业,所以我们在后世能看到的万历皇帝下葬时身穿的龙袍,几乎已经成为破破烂烂的乞丐装,知道的说它曾经属于皇帝,不知道的还以为它属于丐帮长老。
二、帝后的金丝楠木棺椁。
金丝楠木的好处就是质地坚硬绵密,它们对保护条件要求最低,可惜在棺椁***品制作完成后,当时的定陵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不知道是接到谁的指示,还是自作主张,认为原来的金丝楠木棺椁“没有用了”,让工作人员予以破拆,只留下了棺椁的铜环,然后把棺椁木板全部扔下了山崖。
扔到山底的棺椁木板被一些当地人捡起,有的老人把它们改制成了自己的棺材,有的山民把它们改制成木箱木柜,据说他们家里的小孩子调皮,钻进木箱子里,因为盖子太沉顶不动,后来被憋死在了箱子里。
定陵是唯一一个经***院批准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也是至今最后一次主动去发掘帝王陵墓。
我们从发掘完定陵之后,国家就不再主动性发掘帝陵的规定就可以知道,定陵的考古发掘完全是为了满足极少数人的私欲、好奇心和沽名钓誉的结果,不知道当年一力主持发掘的那个特级专家,那个铁骨铮铮的某老,如今在九泉之下,如何面对华夏子孙?
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是考古界的基本常识,凡是考古界的人士都知道这条行规。
(郭沫若指导挖掘定陵)
为了避免悲剧再次重演,***院于19***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至此,那些侥幸没有发掘过的皇陵,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墓。
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
(定陵地宫)
1955年10月4日,由郭沫若牵头,茅盾、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文化大咖联名的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送到了政务院。
定陵当年是在郭沫若,吴晗等人的推动下挖掘的,郭沫若非常热衷于挖掘帝陵,曾说过自己这一辈子最想挖的帝陵是秦始皇陵,李治的乾陵和朱棣的长陵,但由于之前没有挖掘帝陵的经验,所以他们调查研究后决定先挖万历皇帝的定陵积攒一下经验(试试水)。
在1958年之前,郭沫若虽然想挖帝陵但苦于人微言轻,到了1958年郭沫若出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并陆续担任国内一系列要职,这样身兼数职的郭沫若说起话来就有底气了,同年他就和吴晗等人向***院正式提出挖掘定陵的意见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虽然批复下来了,但当时国内很多考古学专家都曾极力反对挖掘定陵,因为当时的挖掘技术和对文物的保护技术都太落后了,毕竟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姓的生活还很艰难,国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民生经济上而不是考古。
但是郭沫若等人执意挖掘定陵,就这样他们打开了定陵的大门,也给定陵打开了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
定陵里的珍贵文物确实很丰富,各种珍珠5000余颗,各类器物3000多件,包括金银玉器,丝织品等,像著名的金丝翼善冠,孝端皇后凤冠就是出自定陵。
文物虽多,但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甚至连存放文物的库房都无法达到恒温,恒湿,避光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很多文物被运出定陵后很快就氧化并造成永久性损伤了,主要就是丝织品和书法画作,像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孝靖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等丝织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后来的***品!
还有就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他们死前风光无限,死后的下场却非常的悲惨,由于定陵已经被挖掘,所以到了1966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口金丝楠木红漆棺椁被人们拖出陵外随意遗弃,最终也难逃被劈的命运,而三人的尸骨也被他们一把火烧掉,真是挫骨扬灰。
所以说挖掘定陵不仅是对先人的大不敬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也因此周总理后来了解到挖掘定陵的具体情况后便下令停止对定陵的一切挖掘工作,尽最大努力恢复定陵原貌并决定今后不再挖掘其他帝陵,除非能完全保证陵墓及陵墓内文物的完好无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化部送给外宾的瓷器价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化部送给外宾的瓷器价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