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清代景泰蓝胎体瓷器特征,以及景泰蓝瓷器工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景泰蓝是什么
- 2、介绍下北京的特产--景泰蓝!
- 3、清代官窑瓷器的特点
- 4、珐琅是什么呀?
- 5、景泰蓝的历史发展,你了解吗?
景泰蓝是什么
景泰蓝就是珐琅,学名叫做铜胎掐丝珐琅,珐琅是一个外来语的音译词,最初的时候也使用过“佛郎”、“法蓝”、“发蓝”等等,珐琅在日本叫做“七宝烧”,到这里只说了珐琅这个名字,下面详细介绍下景泰蓝是什么。
景泰蓝是北京的特种工艺,起源于明清。景泰蓝的正名是“铜胎掐丝珐琅”,俗名是“珐蓝”,又叫做“嵌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特种工艺品。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瓷器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瓷器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用这种技术制作的瓷器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
介绍下北京的特产--景泰蓝!
1、景泰蓝属于北京的特产,北京景泰蓝最负盛名。
2、景泰蓝是北京的特种工艺。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
3、景泰蓝,北京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清代官窑瓷器的特点
1、瓷质细腻均匀 清代官窑瓷器的特点之一是瓷质细腻均匀。由于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清官窑瓷器的窑变得更加均匀,细腻的瓷质成为了其突出的特点。而这也是其与明代瓷器不同之处之一。
2、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
珐琅是什么呀?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
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它是瓷器与画珐琅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要求对两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与成熟时间较晚。
珐琅读音是:fà láng。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后的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成等制作步骤后,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类。
錾胎珐琅是在金属地上锤钻錾刻成凹凸的各种图案,再施珐琅料于凹处焙烧出的工艺,如十九世纪法国铜鎏金錾胎珐琅彩绘爱神座钟就是一例。
景泰蓝的历史发展,你了解吗?
景泰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1522到1566年)。景泰蓝是在北京宫廷制作的,用于装饰皇家建筑和器物。制作景泰蓝的技艺来自于***国家的蓝铜匠,并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工艺。
景泰蓝起源于元朝时的大都城(现在的北京市),盛行于公元1450年—1457年(明代景泰年间)。由于主要以蓝色作为釉料颜色,故被称为“景泰蓝”。尽管现在的景泰蓝颜色五花八门、五颜六色,但景泰蓝的称呼仍然留存至今。
古代景泰蓝工艺起源于中国明代(1368年-1644年),最初是一种用于制作宫廷器物和***礼品的工艺技术。景泰蓝工艺最早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得名于当时明代的景泰蓝官窑。
景泰蓝成为了北京工艺美术中的四大花旦之一。
清代景泰蓝胎体瓷器特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景泰蓝瓷器工艺、清代景泰蓝胎体瓷器特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