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瓷器表面画的图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瓷器表面画的图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陶瓷大花瓶的瓶身上有一圈圈凸起的纹路,这是制坯时可以接受的正常现象?还是比较大的瑕疵?
- 晚清民国瓷器内部或外部刻一个字是为什么?
- 你有看过《清明上河图》吗?里面都画了哪些内容?
- 釉上印花瓷器凸起吗?釉下的印花凸不凸起?
陶瓷大花瓶的瓶身上有一圈圈凸起的纹路,这是制坯时可以接受的正常现象?还是比较大的瑕疵?
那是做花瓶坯的时候留下的印记,说明做工较为粗糙。瓷器制坯方式与陶器制坯基本相同。
早期曾经使用过手工捏制和模具压制的手工成形方法,后来基本都使用轮式拉坯方法,这种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方法一直到近代还在使用。
在拉坯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力度,很容易在坯身上留下很多同心圆的痕迹,如果挂釉的时候不能遮掩掉,就会在瓷器上显现出来!
晚清民国瓷器内部或外部刻一个字是为什么?
刻字的器型,以碗和盘子为多,当时,社会状况不象现在这么富有,如果家里来客人多了,装菜的碗和盘子就不够了,所以,邻里之间,经常借用。
因为样式几乎样同,所以借和还时经常出现送错的情况。所以,主人会在盘子和碗上刻上记号,以示区别。刻的字,以姓氏和姓名为常见。
刻字的器型,以碗和盘子为多,当时,社会状况不象现在这么富有,如果家里来客人多了,装菜的碗和盘子就不够了,所以,邻里之间,经常借用。
因为样式几乎样同,所以借和还时经常出现送错的情况。所以,主人会在盘子和碗上刻上记号,以示区别。刻的字,以姓氏和姓名为常见。你有看过《清明上河图》吗?里面都画了哪些内容?
谢谢悟空诚邀!我没有看过《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只见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一一会动的《清明上河图》。
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运用计算机科技与尖端投影技术,将张择端那幅原本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画作,放大了30倍,用12台***投影机投射在长128米,宽6.5米的曲线形屏幕上。
整个画面以4分钟为一周期,分白天黑夜两种展示模式。
当时馆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有上了年纪的人自带小凳子排队,耐心等待观看。
据介绍,《清明上何图》画轴大致可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右边主要是乡村生活。从一条乡间小道逐渐拓宽,有一些农人、牧羊者、养猪的人等,并连接到市镇马路。画面左端则是描绘城市生活,出现了许多的经济活动。城中的民生所需、奇珍百物等全靠汴河供应。画中随处可见穿梭的船只,搬远货物的挑夫,显示汴河交通运输很繁忙。
我是云淡风清1883506。请关注我!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细致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世俗生活的面貌,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者以长卷形式,***用散点***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在清明节这天,都市的繁荣和汴河沿岸的自然风光以及百姓悠闲与忙碌的生活场景。
画家张择端凭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及表现力,展示了当时工商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繁华景象。
整幅画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人物814人,马车13辆,大小货船29艘,轿子8辆,牲畜83只,有数百家商铺。将150万人口的都市生活,基本浓缩在这幅画里。
《清明上河图》整幅画分为三大主题:
第一,展现了汴京早晨的景象,晨雾朦胧下的小屋和稀疏的树林及早起劳作的百姓。如牵马载着木炭的男仆。
第二,展现了汴京主干河上下,往来穿梭的船只和两岸的繁华景象。如码头的热闹和拥挤过桥的场景,人物形象逼真,神态各异。
第三,主要是展现都市繁华街市的喧嚣与热闹的场景。如各式建筑、亭台楼阁、茶馆、餐馆、旅馆、普通民宅、气派的四合院。将普通文化与贵族风格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
整幅画对于人物、场景、细节的安排与处理恰到好处,有密有散、有复杂、也有简洁,其流动的画风将当时都市生活刻画的栩栩如生。这幅画看似表面繁华,但从官兵懒散、百姓无所事事等细节中,不难看出其实也是一幅繁荣之下的“盛世危图”。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宋代风俗画的“瑰宝”,也有极高的历史、文学价值。
我有一幅清明上河图,三米多长。
上边无非是做买做卖的和游玩的人。坐车的坐船的,推车的担担的,赶牲口的,步行的,玩杂耍的等等,应有尽有。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
作者是宋朝张择端。
釉上印花瓷器凸起吗?釉下的印花凸不凸起?
釉上印花的为“釉上彩”,也就是在釉上绘制。它是在上完釉并且经过1300度烧成的瓷胎上绘制图案,再经过800度左右二次烧成。最常见的釉上彩瓷是粉彩,它的器物表面是有凹凸质感的,不过用肉眼很难看出来,但用手触摸能明显感觉到。
釉下印花的称为“釉下彩”,是在修好的瓷坯或者800素烧过的素坯上用釉下材料绘制图案,完成后上透明釉再经1300度烧制而成。最典型的釉下彩是青花瓷,它的器物表面是没有凸起的,无论是用肉眼观察还是用手触摸都觉察不到变化的质感,因为彩绘的部分被釉给包裹住了。
像提问者所称的“印花”应该是陶瓷贴花技术,是将绘制陶瓷用的彩料用现代印刷技术制成花纸,然后再把花纸用补水贴敷的手法将图案印在瓷胎上。而这种贴花工艺对于釉上彩和釉下彩都适用,比较适合大批量的陶瓷生产。
什么是”印花“?历史上在瓷器上印花有两种:一种是模子印,也就是用模子压印,宋朝多家窑口常见。另一种是民国时期用彩料制成纹饰然后贴在器体上,效果象印刷。民国时期还有一种工艺就是先制作花样轮廓,印在器体上,然后再在轮廓内填彩。
釉上印花严格的说,应该改釉上添彩,或加彩。这是明清以后增加的工艺,珐朗彩丶斗彩都是二次复烧,才行成的立体感效果,更加颜丽。摸上去有凸起感,釉下彩就没有这种感觉。釉上和釉下彩同集一物,交相辉应别具韵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瓷器表面画的图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瓷器表面画的图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