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菊纹捧盒瓷器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菊纹捧盒瓷器有价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代菊纹与洪武时期的区别?
1.洪武瓷器与元代瓷器纹饰区别:
元代牡丹花花瓣边缘呈串珠状,好像一排排晶亮的露珠,叶子大而肥硕或像葫芦叶,洪武时期的牡丹花瓣边缘则以留白显示瓣与瓣之间的层次,而没有露珠,叶子比元代的要小,画法娴熟简洁,像螺丝似的。
作为边饰的仰莲瓣、覆莲瓣(一般都在器物的底部或肩部),元代的基本是方角,瓣与瓣之间有缝隙,瓣中多画火纹、折枝花卉、垂云、八宝、杂宝等,而洪武时的莲瓣是长圆形的,没有棱角,瓣与瓣相连,没有缝隙。
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纹饰,继承了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传统,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除文字外,画面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纹饰布局上改变了元代青花纹饰层次太多,纹样繁缛的风格,整个画面疏朗有致,图案简练。
2.青花料的使用区别:
明洪武时期所用的青花料多为国产,少部分是元代遗留的进口青花料。因此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画面多呈灰暗,少数为黑褐色,这些都是由于底釉厚浊泛青所致。
元青花云纹饰特征?
我国元代瓷器青花云纹饰的特征有以下这些:元青花云纹饰的特征是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
元青花云纹饰的特征是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元青花云纹饰的特征是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云纹饰中的典型器物。
元青花云纹饰的特征是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景泰瓷出自哪里?
起源久远兴于明清
景泰蓝,历史上称为珐琅器,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特种工艺品。
在明朝的景泰年间(1450-1457),这项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高贵华美,所以,被称为“景泰蓝”。
到现代,虽然景泰蓝的工艺品已是各种色彩具备,但仍然沿用着“景泰蓝”的习惯称谓。
明洪武釉里红瓷有什么特点?
大明洪武时期釉里红瓷的主要特点:
大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大多延续元代制瓷特征,器物胎体往往厚重而坚实,烧造成功的器物釉面十分光润,色泽艳丽,具有稳重之感。
由于烧造技术不太成熟的缘故,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洪武釉里红瓷真正烧造极佳的器物其实极少,色泽一般不太鲜艳,而且有偏灰的感觉,有些器物上甚至还有暗黑色或者暗褐色,釉面大多有开片,器物的底足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等。
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菊纹捧盒瓷器有价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菊纹捧盒瓷器有价值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