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瓷器上蚯蚓纹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瓷器上蚯蚓纹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磁州窑瓷器为什么喜欢鱼纹?
谢谢邀请,在中国陶瓷装饰纹样中,鱼藻纹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以北方磁州窑的陶瓷最具特色,以白釉黑彩绘鱼藻纹最为丰富,鱼藻纹也是元代磁州窑的典型代表纹饰。
磁州窑鱼藻纹装饰以白地黑花的装饰技法为主。从宋代开始,鱼藻纹装饰便广泛地出现在了磁州窑生产的各种民间日用陶瓷器物上。到了元代,鱼藻纹依然作为装饰出现在陶瓷器皿上,不断进步发展。这个时期的磁州窑鱼藻纹多装饰在器型盆中,***用白地黑花的装饰技法,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构图从宋代的图案或工笔画的表现方式,转变成了绘画与图案相结合的构图形式。
在陶瓷装饰上,为了不断迎合蒙古族统治者意识形态下的审美需求,磁州窑瓷匠们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创新,促使瓷器上的鱼藻纹装饰工艺发生巨大转变,即釉下彩绘成为了首要装饰方式,而宋金时期传统的刻、划、剔、印花等技法退居次位。这种装饰性的转变,与元代中国传统绘画的盛行不无关系,在胎体上用笔蘸青花料绘制鱼藻,恰如用墨汁在宣纸上作画,具有水墨写意的韵味。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时代的审美趋向,丰富了陶瓷装饰审美的民族化。
红釉瓷器上有没有蛤蜊光?如何鉴别?
看了几个踊跃参加答题朋友的解答,真是感觉这个世界上“狗撵摩托不懂科学”的人还不少。
瓷器表面的蛤蜊光,一般出现下低温釉上彩彩料与白釉瓷胎交接界线的周边,从侧面特定的角度观察,彩料的周边就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光泽。
蛤蜊光之所以出现的理化机理需要讲明白以下几点:
1,正常情况下,钠钙硅系玻璃的烧成温度在1300-1400摄氏度。罩在青花瓷表面以及用于后期加工的白釉瓷胎表面都是一层玻璃材质的釉层。它们的烧成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1300度。玻璃的理化稳定性极高,耐酸耐碱,出窑后的瓷器表面在排除外力直接作用下受损的因素,很难再发生变化。
2,釉上彩,严格说来叫低温釉上彩,烧制温度在800-900摄氏度。彩料在这个温度环境中也能够玻璃化。那是因为彩料的原料中加入了砷和硼的氧化物作为助熔剂。
3、彩料中的砷和硼稳定性比较差,会随着时间解析,这两种元素也会从浓度高的地方转移到浓度较低的地方。这样在与彩料接近的瓷胎表面就会聚集起一层薄薄的“彩料”。
4、这层薄薄的彩料,在光线的折射和衍射作用下,看上去就显得五颜六色。这就是蛤蜊光的形成机理。
回到题主的问题,现在就很明白了。单色釉也分低温色釉和高温色釉。祭红釉、霁蓝釉、青釉、酱釉等是高温单色釉,还有低温黄釉、低温绿釉、矾红釉、珊瑚红釉等。
祭红釉是高温色釉,本身是不可能有蛤蜊光产生的。但老的瓷器,不排除局部受到污染,正好附着一层薄薄的其他外来物质,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在局部形成“蛤蜊光”。但这是个别现象,不是共性。
延伸问题:是不是有蛤蜊光的釉上彩瓷都是老的呢?答案是不一定。很多新仿品就是用其他化学物质如高锰酸钾溶液,涂抹瓷器表面后,就容易形成蛤蜊光,但这个情况下,彩料本身的表面上也有蛤蜊光,而不是只出现在彩料的周边。
红釉瓷器中,祭红的釉面蛤蜊光比较明显,郎窑红由于本身玻化度高,蛤蜊光不太明显,其他如矾红、珊瑚红、釉里红等也不明显,只是可以看到年久老化的迹象。釉面的蛤蜊光是一种哑光状态,拿瓷器迎光側照,釉面无强烈刺眼反光,只有滋润的莹光微微闪烁,十分舒适养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瓷器上蚯蚓纹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瓷器上蚯蚓纹特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