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代竹编鱼篓瓷器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代竹编鱼篓瓷器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竹编鱼篓用途?
竹编鱼篓是一种传统的渔具,主要用于捕捞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它的主要用途是帮助渔民在河流、湖泊或海洋中进行***活动。通过将鱼篓沉入水中,渔民可以利用其网状结构将鱼类困住,然后将其拉起来收获。
在一些地方,竹编鱼篓还用于捕捞虾、蟹和其他水生动物。除了作为***工具外,它也常常被用作装饰品或手工艺品,体现着一种传统的文化意义。总的来说,竹编鱼篓是渔民在***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古代腰间装鱼的容器?
古代腰间装鱼容器是渔篓。以前的渔篓大多都用竹条编织成的,口小肚大,在口子的脖颈中用根绳子穿着,方便系在腰上带着。
去打渔或赶海时系在腰上,方便解放双手,因为用竹编制的,在水中时水会进入篓中,更容易使篓中的鱼存活,而口小肚大,又能防止篓出的鱼逃脱。
叫渔篓。
渔篓出自中国江南水乡,为竹编工艺,篓形为瓶形,圆口主体,口部有一个小环,可以挂在腰间。底部有足,与地面不直接接触以免磨损,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竹编的工艺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三步:起首、编结和收口。
见过鹭鸶***吗?
鹭鸶,又称鱼鹰,天生是***能手。浑身漆黑的鹭鸶休息站在船舷或竹杆上,象一群着黑衣的绅士,保持着优雅的风度。只要有鱼在渔船边游过,便迅捷地将长喙往水中一搛,溜滑的鱼儿就到了嘴里。或者哧溜窜入水里,被追逐的鱼儿往往难以逃脱了。渔人在鹭鸶的细脖子上扎了绳子,小鱼可以咽到肚子里,稍大的鱼进了嘴却卡在脖子里。渔人只须将鹭鸶脖子一勒,鱼就到了竹编的鱼篓里。
鲶鱼怎么找?
1、池塘中找鲶鱼 如果想要在池塘中找到鲶鱼,你就要亲自到池塘边上好好转转了。
2、水库中找鲶鱼 在水库中寻找鲶鱼比较容易,因为鲶鱼是肉食类动物,多以小型鱼类为食,比如泥鳅、虾米等。
3、河流中找鲶鱼 要想在河流中找到鲶鱼,必须了解鲶鱼的生活习性。鲶鱼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藏在河底的泥坑里和树根下睡觉。
1.乱巢网捕鲶鱼喜欢躲藏在深水塘、河沟边石堆石隙及较深的洞穴里,往往一窝就有几公斤。发现鲶鱼巢时,设法捕捉到1条,用针或刀片在其身上划几道伤痕,涂上适量旱烟筒屎(烟油)后放回原处。受伤了的鲶鱼回窝巢后因痛痒便在鱼群中乱窜乱撞,其他鲶鱼嗅到烟油毒味后纷纷外逃。捕捉者只需把事先摆设于水底的鱼网一收,便可一网打尽。
2.香饵诱捕将十几条筷子般粗的蚯蚓,用火烤至半熟并发出香味,再用小绳索将蚯蚓捆成一串串,然后放在鲶鱼窝附近的水中。鱼闻到诱饵香味,便纷纷来抢吃。由于鲶鱼有咬到饵物不肯松口的特点,两个头鳍容易挂在串圈上,此时,把成串的蚯蚓往水上面提起,迅速用鱼网捞接即可。如此反复数次,就可将附近的鲶鱼全部捕获。用这种方法,有时1次可得十多条鲶鱼。
3.鱼篓诱装用竹篾编织若干个鱼篓,形如大油桶,两头口端有V形的竹编活门,鱼可进不可出,然后将花生麸或米糠炒香,用纱布包好再系上几条蚯蚓一起放入鱼篓中央。夜幕降临时,把竹篓放在鲶鱼常出没的水里,用石头压好,不让浮动。次日早晨收篓,每只鱼篓可得1~2公斤鱼,一般也有2~3条,很少落空。
4.造窝装捕看准河沟边鲶鱼较多的地方,用人工在角落里或较深水处挖掘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圆形深坑,开1~2个进水口,用片石或鹅卵石在坑内架空留隙堆砌,形成一个自然的鱼窝。窝内放些鱼喜欢吃的香饵,如烧过的猪、牛骨头,生羊油等,引诱鲶鱼来群居。1个月后封住进水口,把石块搬开,戽干坑水即可***。捕后仍把石块依样砌好,待以后再捕,1年起码能捕2次,多的1次可得鲶鱼10~20公斤。
5.竹筒冬捕在鲶鱼越冬前,搞几筒直径10~12厘米粗,1.3~1.5米长的旧竹筒,底端打3个小孔,把进水口到底倒数第2个节铲光,不留一点节页,进口边打一小孔穿绳系在岸上的固定物上,竹筒压在有鲶鱼的深水处。鲶鱼在天冷时会进入竹筒内越冬。1冬春可收捕3次,可捕鲶鱼6~9条。冬
天不用下水,拉起穿绳就可捕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代竹编鱼篓瓷器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代竹编鱼篓瓷器特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