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瓷器底部介绍图案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瓷器底部介绍图案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片叶子底款的瓷器?
这是图案款的瓷器,图案款也称为花押款,他始于明天启年间,流行清中晚期,花押是窑口或窑工的符号,没有特殊意义,这种瓷器最常见于清晚期的时期,景德镇窑口,收藏价值不大。谢谢
瓷器底足有个树叶是什么款式?
瓷器的底部款识是一片树叶,这是花押款,花押款始于明代天启年间,民窑瓷器底面刻绘一种纹样标识,形同元代人的“画押”,因此得名“花押款”。
清代中晚期的民窑产瓷器也有花押款标识。明清时期,花押款纹样题材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佛教图案、道教图案、动植物图案、博古图案、豆腐干图案及四朵花图案。佛教图案有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
道教图案则有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动植物图案有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博古图案有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
豆腐干图案指的是在双重方框内绘制横竖相间的线条。四朵花图案指的是在双重圆圈内绘制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朵花朵。
瓷器底款的鉴别方法?
1,“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只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2,“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3,“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4,“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瓷器底部为什么有旋痕?
你是说瓷器底部上的旋纹吗?在瓷胎上的?这个纹来的很简单,与瓷器的“出生”有关,当然,这个“出生”是指成型了。
瓷器的制作成型,大部分都是***用拉坯的,不知道你能不能想象的到,这个电视里也经常有播放的,就是将一块瓷泥整坨的放在一个旋转的平台上,然后用手将这一团泥拉成各种形状,不论怎样拉,大部分都是圆的,这与拉坯有一定的关系,在陶瓷当中除了陶器,有一部分方形的器物以外,瓷器大部分都是圆形的,因为圆形拉皮比较容易,方形的都是后粘贴上去的,既然是粘贴?免不了在烧制的时候就会形成裂纹,所以,非圆形的器皿报废率较高,在制作工艺上的难度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方形的粘贴接触处免不了就会比其他的地方稍微厚一些,在烧制的时候就会冷热不均,也会引起器物的变型甚至炸裂。
介绍了一圈瓷器的诞生过程,那么接下来再介绍一下问题。所有的瓷器拉坏完成之后就要从这个平台拿下来,而此时,这个平台上的器物是由软泥构成的,非常柔软,一不小心就容易变形,从而无用。当器物变形之后,难免就要重新拉坯,所以在脱坯的时候是不能用手抠的,也不能像搬器物一样搬动,而是用一根非常细的绳子,这个绳子也许是麻绳,也许是丝线,甚至是金属丝,不管什么材质有一个特点就是既结实又要细。用这样的细绳缠在拉好坯的器物底足处,用这细线切割时就会产生较小的震动,不至于将拉好坯的瓷器弄变形。
那么下面的纹路为什么是圆形的?这也好理解,因为拉完坯在脱坯的过程当中一根丝线,会将底足与圆盘分离,而此时的圆盘还是旋转的,匠人就在一边旋转圆盘一边收紧线的过程当中小心谨慎的将底足与圆盘割开,从而使拉好坯的器物分离。待圆盘停止转动之后就可以将这个器物放在木板上进行晾晒。当然,后期的制作还有一大堆,在这里仅介绍这一层旋纹的来历。
觉得小编说的还有点道理的,别忘了为小编关注点个赞哦,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瓷器底部介绍图案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瓷器底部介绍图案大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