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含金的瓷器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含金的瓷器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雍正胭脂红釉瓷真品与仿品的鉴定?
官窑中“胭脂红”一词只是人们对上述带有紫色调金红釉的统称,由于配方、配料比例以及施釉方法、烧制情况等不同因素,“胭脂红”可呈现多种不同发色状态。例如,除局部绘画渲染装饰的胭脂红外,仅其色地釉就可以大致划分为“粉红”、“胭脂红”、“胭脂水”、“胭脂紫”等。鉴于胭脂红的发色与太多变量有关,笔者无法逐一深入,因此这里着重介绍其与含金量及烧制温度之间的关系。
1、胭脂红发色与釉中金含量的关系
提及胭脂红中含金,一般人都容易误解为含金量较大,其实金在胭脂红中的含量并不高,基本在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二之间。胭脂红的发色原理类似于铜红,利用釉中的金变成胶体状处于悬浮状态,并因其粒子的大小不同而产生不同色调。据有关资料介绍,当釉中含金量在万分之一时,会产生粉红色调;含金量在万分之二时,则产生红宝石色调。
2、胭脂红发色与烧制温度的关系
由于胭脂红釉的烧制涉及到化学反应,也就不得不与烧制温度发生直接联系。据有关资料称:“如果将掺有适量金粉的釉用高温加热,就会变成无色透明。若使温度降低,就会在某几点上显出红宝石色,如果使温度渐渐下降,红色慢慢会带些紫色,终于变成紫、紫青、青,最后变成淡青色。”正是由于温度也直接影响胭脂红的发色,这里才需要补充胭脂红发色原因不仅仅只归根于釉中的金含量,还应与烧制温度等其它因素有着或大或小的关系。
胭脂红的颜色?
胭脂红其实通俗来讲就是粉红色,但是古人给它起了个文雅的名字“胭脂红”。胭脂红瓷器是数罕见的“以金着色”并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
这类让人看着心头一暖的釉色,运用在瓷器上受到海内外无数爱好者的追捧,将原生态的石金研磨成粉,先调金入釉再着色绘画,这样就制成了胭脂红瓷器。康熙时期,胭脂彩从荷兰传入景德镇被称为“洋红”,它就是胭脂红的前身。虽然胭脂红在康熙中早期就传入了景德镇御厂,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较高、造价也比较昂贵,所以一直到康熙末期也没有被御厂普及使用。一直到雍正中后期,御厂制瓷的发展革新,胭脂红才开始逐渐推广,但是真正属于胭脂红的春天还是乾隆时期,这一时期的胭脂红数量多且精致。
瓷器釉色以金为着色剂是哪种瓷器?
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颜色釉分为高温颜色釉和低温颜色釉两大类。我国传统的颜色釉一般都是以氧化铁,氧化铜等常见矿物原料为着色剂的,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霁蓝釉产生于元代,而金为着色剂的金红,产生于清代珐琅彩工艺,又称胭脂红。
胭脂红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主要用于珐琅彩瓷上,后来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胭脂水釉,从而使金彩变成了以金为着色剂的金釉。
这种釉以黄金为着色剂(0.5-0.6%),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釉,一般都为官窑制品。以雍正年间所制为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含金的瓷器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含金的瓷器特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