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乾隆瓷器造像底部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乾隆瓷器造像底部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佛像的普遍特点是什么?
一、清朝佛像的特点:
1、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2、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教粗率。 明代佛像特征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3、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4、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5、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清朝的手法。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圆明园的金银佛像的特点?
圆明园金银佛像的特点:
1、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2、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教粗率。
3、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4、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5、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清朝的手法。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清代内蒙古金铜佛造像有何特点?
清代内蒙古金铜佛造像,多为清顺治帝至乾隆时期的佛造像,又称内蒙古 察哈尔式,即流布于呼和浩特、包头、集宁、 张家口以及甘肃省、青海省一带的造像式样。
面庞宽阔,双目平直,颧骨突显。冠饰及肩 花繁复,多嵌松石、玛瑙和青金石等。台座 多为仰覆莲式。
高窟的历史介绍?
莫高窟始建于西晋之后的十六国时期,据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然看见见金光闪耀,犹如佛祖降临,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此之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都比较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一时,在武则天在位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国和归义军占领,但凿窟造像活动并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开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的很少。
到了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乾隆瓷器造像底部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乾隆瓷器造像底部特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