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青瓷器物特征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青瓷器物特征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汉青瓷特点?
从东汉晚期的出土随葬器物,且多数产品具有瓷器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瓷胎硬度强、吸水率低的特点,说明这些器物具备成熟瓷器所有的物理特征。
妻表通常施釉,釉层明显比原始瓷器增厚,有较强的光泽度,苔釉结合牢固紧密,釉面淡雅清澈。东汉瓷器是在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式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成技术的提高等条件下获得的,给此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烧成技术: 选好制瓷原料,掌握原料化学组成,对原料进行精细加工,施釉,是成瓷的内在因素。但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时,也不能烧成瓷器,如现代的精陶就是这样。制造青瓷还要恰当地掌握还原气氛,才能烧成翠青色釉。到了东汉,上虞窑场已解决了原料选用,龙窑的出现又为提高烧成温度创造了条件。所以,部分原始青瓷的窑址中,发现有成熟青瓷。如上虞联江大湖岙的窑址中,有原始青瓷和青瓷残片堆积在一起,是原始瓷与青瓷同窑合烧的。在大湖岙附近的石浦小仙坛瓷窑遗址,作者选取了3个瓷片进行吸水率测定。其釉层厚度均在0.2mm以上,釉呈淡青色,釉面无裂纹;胎以含铁量2%以下的瓷石为原料;烧成温度在1250℃以上,瓷化良好,胎质较白,细腻致密,胎的薄片微透光,胎釉结合牢。吸水率分别为0.5%、0.26%和0.16%,基本上已达到现代瓷器的要求。东汉以来,一些窑址除烧成温度已达1300℃左右外,对烧成气氛也能较好地控制,进入三国后,烧成技术更为熟练,上虞县帐子山的西晋青瓷片,烧成温度1280℃,上虞县鞍山的西晋青瓷片高达1300℃,烧成气氛也控制得更好。烧成气氛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增加或减少入窑的空气量。青瓷在烧成时的火焰性质,取决于产品胎釉的还原比值。还原比值越大,气氛的还原能力越强;反之,还原能力越弱,釉内还原比值低于0.3时,气氛性质逐渐由还原转向氧化,0.2以下时即成强氧化性质。据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分析,殷代晚期安阳釉陶胎内FeO含量0.35%,Fe2O3含量1.28%,它的还原比值为0.27,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东汉上虞越窑瓷胎内FeO含量1.26,Fe2O3含量0.30%,它的还原比值为4.2,是在较强还原气氛中烧成的,还原比值大于殷代釉陶15倍,证明已能较为成功地控制烧成气氛。青瓷手工与机器的区别?
首先我们用来区别手工和机制的根本在于拉坯的过程,手工拉坯和机器拉坯就是简义上的手工制品和机械制品。我们对坯进行一个定义: 在景德镇,坯指的是成瓷前的瓷土或陶土成型后的产品.有些坯是经过700-800度的低温烧制的,有些则就是纯泥,是釉下画瓷前的土质产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青瓷手工与机器制作的区别在于手工制作更显精细和个性化,而机器制作则更高效和标准化。
因为手工制作需要瓷匠们亲手把每一个制作环节都精雕细琢,从原料的选择到成品的呈现都需要经过反复琢磨和打磨,因此最终呈现出来的青瓷器物更具有人文气息和鉴赏价值。
而机器制作则更注重生产效率和标准化,虽然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但是大规模生产可以使得成本和价格更低廉,也更容易满足市场需求。
从历史角度上看,青瓷手工制作传承了中国古老的陶瓷制作技艺与文化,而机器制造则是在工业化时代的产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瓷器物特征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瓷器物特征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