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代瓷器碗底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代瓷器碗底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钧窑碗底足怎样鉴定?
钧窑碗底足的鉴定方法:钧瓷釉面稍厚,乳泽程度高,有蚯蚓走纹纹路,蟹爪纹等肌理纹路,使得钧瓷更加耐看;表面色泽玉润,窑变产生自然花纹,让人回味不已。
钧瓷足部常用芝麻酱色的护胎釉,也是其特征之一。
金代钧窑从造型上看仍然有宋代钧窑的韵味,但是底足状态发生了变化,从下组金代钧窑碗的图来看,修足也比较规矩,但是圈足内不再是满釉了,就沾了一两滴水;圈足外的釉水仍然近圈足,但是又有元代钧窑胎釉结合处的那种流釉痕迹。
下面这张图是一件金代钧窑执壶的底足,可以看到圈足内也是没有满釉,胎体比较厚重,应该是考虑这件执壶的尺寸稍大一些,圈足太小会与其不协调,不符合金代人的审美。
所以我们讲钧窑立件或者说大件,一般是金代才有的,宋代以小件为主。
下面两件是带有支钉痕的,那么在宋代会有裹足支烧的工艺,但是圈足上也是包了釉的。
这两件金代的标本可以看到足脊是露胎了,而且支钉痕也很粗,这些都是金代底足的特征。
之前在河南许昌有一座金代的夫妻合葬墓,里边就出土了类似的工艺特征的钧窑。
宋金的支烧底足 下面两张图是金代钧窑藏品,可以看到圈足内也是没有上釉的。
鉴定钧窑碗底足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度:要仔细观察钧窑碗底的纹样和图案是否清晰
2.细节:要留意钧窑碗底边缘处的细节是否精细
3.规则性:要看钧窑碗底的规则程度是否一致
4.年代:要结合钧窑碗底的年代背景进行鉴定钧窑碗底足的鉴定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对钧窑器物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一是不同时代的瓷器底足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唐代用饼底,宋代以前很多瓷器的底足有垫烧痕,元代瓷器底足中心有鸡心状,清三代的大笔海很多用玉壁底,康熙底足往往有二层台,南宋官窑的修足非常规整特别是琢器等等。可以说瓷器的底足是了解一件瓷器的重要窗口。
二是不同窑口瓷器的底足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钧窑瓷器宋代施釉到底,往往底部还有护胎浆,而元代钧窑则施釉不到底,往往还外低内高有倾斜度。宋代汝窑底足多见支钉痕,元代龙泉底足往往旋肚脐秞。
三是瓷器新老底足的反映完全不同。
一方面老瓷底足的露胎部分发干、相对粗疏,新瓷底足露胎部分显腻、相对密实。这是不同时代瓷土的粉碎工艺、淘洗土艺和瓷胎的成型工艺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老瓷的流传过程中圈足的包浆、磨损痕有明显的老化熟旧痕迹,而新瓷则火气未退没有包浆显得生硬。
钧窑碗底足鉴定方法:看成色:金代初期的钧窑瓷器做工精致,俢足仔细、规整,器物外底足也上釉,仅露足端,而往往在露胎的足端施一层酱黄或褐色护胎釉,足部看不到削足痕迹。
金代后期的器物外底足虽无前期制作规整,也象征性地在外底足上釉或点釉,制作显得急促而潦草。
后期,器物的外底足往往没有点釉,器物外不施满釉,碗盘罐施釉不及足。
如何通过底足来给瓷器断代?
这个问题有点大。中国历代瓷器窑口众多,各代不同,短短的回答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真要按底足的特征断代,唐、宋、元三代尚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特点,但也不能涵盖所有窑口的瓷器。因此,仅列举这三代的瓷器最常见的底足特征。手边上有几件无争议的唐宋元瓷器,以照片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这三代瓷器的典型底足特征,挂一漏万,并不代表所有窑口的瓷器。
唐代:最常见的典型唐器底足为玉璧底或平底,施釉不到底足(图1-2)。
宋代:有些施釉不到底,圈足***,但圈足修胎规整,圈足外墙垂直,内墙外撇成斜角,这样手指捏着圈足拿不起小碗。宋人爱在碗底写字,但这只是一个***特征,并不能代表所有宋瓷(图3-4)。
宋代名窑则更为讲究,多施釉到底,圈足内亦施釉。譬如宋钧的特征比较明显,胎施酱色护胎釉,圈足***,修胎规整,内、外墙均垂直,手指捏着圈足沿可以拿起碗(图5)。
宋龙泉修足亦规整,稍深,略收尖,圈足内施釉平整如镜面(图6)。
宋耀州窑圈足略深,底宽,足胎边可见细旋纹,常有粘沙,圈足内多施酱釉(图7)。
元代:施釉不到底,圈足内无釉,修胎粗糙,圈足沿呈外斜坡,最重要的一点是底足中心有个修胎留下的小乳突,这是很多元瓷底足主要特征,包括以下的两件元钧瓷器(图8-9)。
明清瓷基本上是景德镇瓷器的天下,器型繁多,底足特征千变万化,实在无力作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代瓷器碗底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代瓷器碗底特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