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瓷器碗底部图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瓷器碗底部图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碗是釉下彩还是釉上彩好?
当然是釉下彩更好。釉上彩就是先施釉后上彩(绘画、贴花),工艺难度小、质感一般,对色料的要求低;釉下彩就是先上彩再施釉,工艺难度大,质感优良,对色料要求高。尤其在日用瓷领域,釉下彩还可以有效降低铅镉溶出量。
吃饭的碗一定要选择釉下彩。
一、制作工艺的区别
1、釉下彩的陶瓷碗,是在烧制之前,就把彩色颜料全部涂在碗的土坯上,然后给土坯上釉,再放进窑里烧制,使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一次性烧制成功。
碗制成以后,碗上的花纹会直接被釉面覆盖,花纹是在釉面的下面,所以叫做釉下彩。
2、釉上彩的陶瓷碗,是直接把制作好的碗的土坯,上釉以后放到窑里面烧制,经过高温烧制成白色的瓷碗,然后再把做好的花纸贴在釉面上,或者是直接用手绘把颜料画在碗的瓷面上,再放入窑中进行第二次烧制制成。
这样就使的花纹附在釉面的上面,所以叫做釉上彩。
二、安全性的区别
1、釉下彩的陶瓷碗,安全性更高,因为颜料被釉面覆盖住了,重金属不会渗出,用来吃饭非常的安全。
2、釉上彩的花纹是直接涂在釉面上面的,没有保护层,如果质量差的话,颜料很容易会渗出,进入食物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普遍认为釉下彩更安全一些。 陶瓷餐具的制作方法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三种。
釉上彩陶瓷用颜料制成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高温烤烧而成,由于烤烧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触摸釉上彩陶瓷,感觉花面有明显的凹凸感;
吃饭的碗一般是用釉下彩。 吃饭的碗建议选择釉下彩更安全,釉下彩陶瓷全部彩饰在瓷坯上进行,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花面被釉层覆盖,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具有永不变色,永不掉色,安全卫生的优点。 当然釉上彩也是可以选的,只要釉上彩设计合理,颜料符合标准。
北宋龙泉窑孔明碗到底是什么用途?碗底为何留个孔洞?
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与收藏界里,对孔明碗这种器型存有相当多的争议,一个是它的出现年代,二个是这种器型用途到底是什么?一般的说法是该种器型在明代中晚期才出现,而且应是暖碗的一种。
从该件器物看来至少在在宋代就有这种器型,用上大碗,下小碗,二个碗沾连合成,碗底留空,称为孔明碗。观察上图对比,底部开孔无法保留热水,故又不应该是暖碗,更大的可能应该是扔色子的赌具。
题主您好!首先回答您第一个问题,孔明碗的用途。不论什么窑口的孔明碗,他的用途都是一样的。
孔明碗的用途:现在孔明碗流传比较多的用途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用途是保温,第二种用途是祭祀,第三种用途是***。
我个人比较倾向孔明碗是祭祀用品的说法。我认为古代人们使用孔明碗盛放祭祀食物的时候,可以让较少的食物看起来非常多。这个解释比较合理。
为什么我觉得孔明碗没有保温和***的用途呢?
1.我们常见的保温瓷器餐具都会有一个注水孔,这个注水孔一般有3厘米左右。如果口径太小注水非常困难不实用。在碗边缘留这么大的一个注水孔不现实,也不美观。
2.孔明碗比较浅,不适用投掷骰子,一投掷骰子就容易从碗中滑出去。而且我们见到***用的碗都是大口深腹的,和潘趣碗差不多大小的比较常见。
您的第二个问题:孔明碗的碗底为何留个孔?
这个问题非常好解释,这是工艺的问题。因为孔明碗腹部是中空的,如果不留孔,瓷器在烧制时会因受热空气膨胀而炸裂。我们一般见到的瓷枕、瓷器人物、神仙造像在底部都会留有通气孔,都是为了防止烧制时瓷器炸裂。
孔明碗,又称诸葛碗,是宋、明时期一种常见的碗式。孔明碗是由两只碗上下粘接而成,两碗中间留有空隙,外面碗底有一圆孔,因此得名“孔明碗”。如果仅从侧面看,孔明碗碗腹高深,容量较大。然而从碗上俯看,容量却小得多,仅是一个深口碟子的容量。有人认为,孔明碗是现代保温瓶的早期形态。孔明碗碗底的孔洞是为了让热水进入碗壁夹层,以使碗内的食物保持温度。因此也有人将孔明碗称为“暖碗"。经研究证明,孔明碗在宋明时期的主要功用,是作为供奉器物而存在,且多在寺庙、祠堂中。因孔明碗碗心较浅,可以使供奉之物堆积起来,显得祭祀厚重。
至于碗底孔洞,则是孔明碗烧制过程中的保障工艺,因为如果不留孔洞,中空密闭的双层碗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产生膨胀变形甚至炸裂。
孔明碗,亦叫诸葛碗,传说司马懿闻知诸葛亮身体有疾,认为攻击机会到了,便举兵进伐,同时派探子先去探察,半路上得探子回报,言遥见诸葛亮手里拿一大碗,碗里装满饭菜,司马懿想诸葛亮饭量如此大,身体必无恙,故退兵作罢。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从实用来说,是一种温碗,碗里盛饭菜时,置入一个热烫水的器皿中,可以给饭菜加温。这种碗自北宋龙泉开始烧制,见有明代青花和红绿彩的。
孔明碗是伴随着一次军事上的无意识泄密而产生出来的。三国时,诸葛亮北伐,魏国的司马懿闭城坚守,就是不迎战,以此想拖垮远道而来的蜀兵。这一招是诸葛亮的最痛点,但又说不出口。于是,就想尽办法,激怒司马懿。有一次,诸葛亮让蜀使给司马懿送了几件女内衣,暗示其没有男子气,如女人一样。司马懿并不动怒,只是问蜀使,诸葛丞相近来可好?蜀使不知就里,答道,还好,就是饭量少了。司马懿听后,大喜,更坚定了守城的决心
蜀使回去后,诸葛亮听到汇报,心中的那苦说不出口,又不能明里责怪使者。当他听到汉使要回访的时间时,便暗地叫人造出一种中空底浅的碗。
汉使来蜀营时,诸葛亮请他吃饭,自己用这种中空底浅,只能剩很少饭的碗,连装几碗吃掉。汉使本来就是遵司马懿之命,专来探诸葛亮身体好坏的。看到这情景,吓了一跳。回去向司马懿汇报后,司马懿连说:罢了罢了。守城的意愿一下子都丧失了。
历史上约定俗成叫为三国的孔明碗,其实是北宋龙泉窑生产的一种器物。因为它器型与传说中的孔明碗十分近似,故被后人以诸葛碗或孔明碗称之。
这种碗流行于北宋时期,一般只是在龙泉窑瓷器里有所发现,其它窑口并不见出土。它外饰莲瓣纹,碗里边有缠枝纹一圈。器型做工精致复杂,奇巧无比。它是先做一个底有中洞的外壳,然后再做一个浅底碗,四边与壳粘紧,淋釉固定,放窑里烧制而成。有人认为,底部中间的洞,是怕烧窑时温度过高,器物由此炸裂而开的通气孔。
这种中空浅底碗,一般认为是祭祀时用物,装果蔬的。如果是用于吃饭,没必要加一个中空底座。
有些人认为是温碗,这个没什么道理。因为瓷器导热功能差,开水放那么一点进去,很难热起来。何况北宋时,冶铁和铜技术十分发达,完全可以用导热快的铜铁来做保温物品的。
结语
如下图的这件残器,是从南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北宋龙泉孔明碗。从残缺处可以看到,它是两部分粘连而成。器身用用竹篾刀刻画的莲瓣纹工整清晰,艺术水平很高。北宋才造出来的龙泉中空浅底碗,被后人称为孔明碗或诸葛碗,那只是借用了世人皆知的诸葛亮之名罢了,与真正传说中的三国孔明碗是不一样的东西。
瓷器有沟槽底的是什么年代的?有哪些经验分享?
所谓的双漕沟,应该是指瓷器的底部的双层台降,如明代晚期的瓷器上,在瓷器的底足边缘上有一道几毫米到一公分的台阶,有直角的,也有不规则的旋转一圈的工艺。如青花笔筒,到清代各种瓷器上都有过这样的工艺,康熙年间还有底部二层台工艺,有些官窑瓷器底部小园中心书有大清康熙年制的款式。这个只是参照鉴定的一个标准,不是惟一标准。现代也有仿制这类工艺。仅供参考。
什么瓷器沟槽,这哪是一位搞收***说出来的话,沟槽是什么?凹凸线是什么?古人为什么要这么做,答案是:瓷器装饰与寓意。笔者为什么这么说,请往下看。
装饰:古代陶瓷是有陶到瓷,由于收到材料限制,我们今天能在博物馆看到的原始陶瓷,是陶转变为瓷。如果说沟槽装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可以从战汉时期陶器上能看到,还可以再远一些;陶器装饰一般从生活中就地取材,席子是生活用具,在陶器上我们能看到席纹,绳纹,水波纹等。由于陶器是单一泥土沙,为了更美观古陶工就在制陶工艺上做文章,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
既然我们能从陶器上看到端倪,后来的窑工[_a***_]就会学习前朝成就移植过来在瓷器上使用。中华文化历来讲究传承,凡事有沟槽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单色瓷器,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单色瓷器基本上在元代以前出现。那就有人说唐三彩不是多彩陶器吗,陶~陶器~瓷器是三步走的过程,陶器和瓷器是不同的概念。陶器是低温釉大约在800—900度左右,唐三彩是有色无瓷实。
二.寓意。元代以前瓷器出现基本上都是单色釉,由于单一,士大夫与古文人必然会提出一些建议,供烧窑者参考,做出一些花样来,沟槽器型就产生了,是为了更加美观,欣赏欣起来更有味道。还有一点就是盘碗罐出现沟槽最多,也有一层含义,就是瓷器口沿分段象征荷叶,菊瓣,梅花等图形是瓷器更有魅力,更加大方。
单色瓷器也会出现六面组合,八面组合都是为了有变化,还会在结合部出现凸起线,是瓷器有多面感觉,更好看一些呢……。
至于说沟槽是什么年代器物,可以说宋代最多,南北方窑口都有,如果你是青白瓷,基本上就是宋瓷,无图上来也只能推测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瓷器碗底部图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瓷器碗底部图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