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瓷器纹饰牛舌图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瓷器纹饰牛舌图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宫廷里后妃格格脖子上围的白色围巾叫什么?
“龙华”,也被称为“领子”、“领巾”。
通常以白娟为之,宽为数寸、长达数尺,使用时围系于颈项,挽结下垂。
载涛等《清末贵族生活》中有记载“(氅衣、衬衣)不用卷领,以围脖手绢代之。”这个“围脖手绢”便是那条织物。
当然,除了这种“领子”外,还有一种叫做“领衣”的硬领,俗称“牛舌头”,起到的也是领子的作用。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四章第二节:“冠与服之外,尚有冠上的花翎,朝服上的披领,颈间的硬领和领衣,挂的朝珠,腰间束的带及靴等。”
不过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固定衣领的出现,这种“领子”也就不再使用了。如果仔细看那些清末的老照片也会发现,如果女装上没有领子的都围着“领子”,而有固定衣领的都不围。
发展到后来,穿旗袍的时候也是要围的,只不过不再使用这种条形编织物,而***用了丝巾之类的予以代替。
上博青铜器父乙觥出土哪里?
青铜父乙觥为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00-1100年) 青铜器,为海关缴获文物。具体出土地尚无定论。
此器椭圆体,圈足,兽首盖,兽首是想象中动物的头部,两角之间浮雕一龙,长体圈尾,盖后端伯牛首形,腹饰大凤纹,凤爪置于圈足,大凤背部置一小凤,圈足饰长尾上卷凤纹,盖器同铭“父乙”三宇,是氏为父乙所做的祭祀。
上海博物馆藏商父乙觥,由盖、身、鋬、圈足等几部分构成,高29.5厘米、长31厘米、底纵12厘米、底横16.7厘米、重4.8公斤。觥盖前端兽头昂首而出,抵角纵凸,盖脊正中扉棱出戟为一条卷尾小龙,兽耳翘于器表,臣字眼鼓目圆睁,高鼻隆起,鼻孔凸显而扩张。觥盖后端饰牛首形兽面纹,其牛舌(称兽尾亦可)偏向一侧呈微翘状,是便于觥盖与器身开合自如的巧妙设计;觥身空腔盛酒、口沿为流,器尾有兽首垂珥式鋬。两侧主纹饰凤纹构图饱满,凤首张嘴昂首与觥盖兽头相呼应,近乎半圆形的凤眼圆睁凸于器表,长冠飘逸,凤翅与凤尾分别强调着力量与逶迤,凤爪踩踏于圈足凸弦纹之上;觥盖与觥体剩余空间集凤纹、小蛇等各具形态的***纹饰,各择适度空间而居;如此设计巧妙、比例协调、稳重大气的商父乙觥,给人以神秘而威严、肃穆而奢华的感觉。
琉璃瓦有多少种?
琉璃瓦的种类:
1、板瓦:这是覆盖在屋面的主要防水构件,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形,前部较宽,后部较窄,厚度约1.6~2.4cm。使用时仰铺在灰泥背上,一块压着一块顺序铺放,一般按压七露三(即上面一块瓦压住下面一块瓦瓦身的70%,露出30%的规律排放。在檐头和脊根部位,由于屋面坡度的缓峻不同,应适当的放稀或加密。瓦的前半部30%的露面应施釉。
2、筒瓦:这是用来封护两陇板瓦瓦陇交汇线的屋面防水构件。横截面为半圆形,后尾部有一个舌片似的榫头称为熊头,用来与上面的另一块筒瓦相搭接。安放在两陇板瓦的交接处,覆扣在两陇板瓦的接缝上,以保证雨水不从两陇板瓦交接处渗下。瓦背上全部施釉,后部舌形榫头要避免有釉。
3、滴水:安放在板瓦瓦陇最下端(檐头处),用来封护板瓦陇头,是使雨水顺其滴下的一种排水构件。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形,与板瓦一样,一头较宽一头较窄。较宽的一头有一个下垂的如意形舌片,舌片与瓦面成大于90度角,上面雕饰花纹图案。
4、沟头:安放在每陇筒瓦的最下部即檐头位置,用来封住筒瓦的陇头,并保证雨水顺利流走的构件。断面为半圆形,后半部与筒瓦形一样,前半部最前端有一块圆盘形的挡头,挡头上雕刻花饰。
5、正当沟:安放在屋脊前后两坡瓦陇的交汇处,用以覆盖前后坡最顶端的筒瓦与板瓦的防水构件,形状如一伸出的牛舌,厚度为1.5~2.0cm,瓦背全部施釉。
相关介绍:
施以各种颜色釉并在较高温度下烧成的上釉瓦被称为琉璃瓦。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蓝等彩色铅釉,因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建筑材料中的骄子。据文献记载,琉璃一词产生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文化而东传,其原来的代表色实际上指蓝色。中国古代宝石中有一种琉璃属于七宝之一。除蓝色外,琉璃也包括红、白、黑、黄、绿、绀蓝等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瓷器纹饰牛舌图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瓷器纹饰牛舌图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