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英瓷器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英瓷器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现仿钧红釉瓷的特点?
景悦陶瓷景德镇明代成化年间已有较精的仿钧红釉之作,但不久即中断。清雍正七年唐英曾派吴尧圃至河南调查钧窑釉料的配制方法,恢复了仿钧的制作。雍正仿钧釉主要有三类:
(1)雍正仿宋钧红釉
即习称玫瑰紫的通体红釉,多见于小花尊、圆式洗、花盆、罐、各式瓶、碗、盘及鼓钉等器物上,其中以仿北宋钧红鼓钉洗为zui近似,底部的酱色釉及亥,r字号码和釉面的蚯蚓走泥纹。
(2)雍正仿宋钧天蓝、月自釉
雍正仿宋钧天蓝、月白为主,兼有涂以红斑的器物。雍正仿钧釉虽然能仿得十分像宋钧瓷,但雍正瓷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如:一般说雍正仿钧红釉色较淡而釉层较薄,有的器物在凸出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器底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有的红釉偶尔出现绿色小苔点。总的说,雍正所仿钧红或天蓝、月白色釉,其釉面都较宋钧滑润。至于仿钧釉品种中的大量具有清代特征的器形,那就更易识别了。而且雍正官窑仿钧器大多有“雍正年制”篆书刻款。
(3)窑变花釉
是雍正朝从仿钧釉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新创釉色,因此也可认为是雍正仿钧釉的一个品种。它以红为主,流淌交融着天蓝、月白、绿、褐等杂色,千变万状,犹如熊熊烈火的火光色谱,其中较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除仿古器式外,亦能多见较大型的瓶、缸、罐、盆之类器物,其官窖器的特点是器物口沿部位往往有偏黄的芝麻酱色;大器的底部往往涂有一层姜黄釉汁,成斑块状,底有‘‘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
钧红釉瓷器釉层肥厚,清乾隆钧红釉灯笼瓶红而且浓,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层中有细小的龟裂纹理。此釉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虽会向下淌流,但色釉一般不脱口。色调红里泛紫,又称“玫瑰紫釉”、“海棠红釉”。
似真似幻,明钧瓷特征,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雍正胭脂红釉特点?
我们来说一说金红釉,就是我们俗称的胭脂红釉。金红釉和矾红釉不同,不是我们国家传统就有的配方,金红釉实际是受西洋珐琅工艺传入的一种釉。它是以金作为着色剂,在炉内经过800°左右的低温烧烤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它的技术是从西方传入,所以在当时又被称为洋红,或者西洋红,而在西方称之为玫瑰红,或者蔷薇红。近代收藏家由于看这种红色如胭脂之色,略带粉调,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
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英瓷器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英瓷器特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